引智引才 高原五载谱芳华——“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走进青海五年纪实

14.10.2015  11:44
      从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到中华水塔三江之源,从荒漠到绿洲,从“十二五”开局之年到收官之年,他们传播的智慧和科学的种子,在高原大地遍地开花。

  2011年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组织约3万名国家重点联系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利用专家强大的“智囊”,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同年,首期服务计划安排在青海。五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两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干燥等因素带来的种种不适,进企业、下基层,察实情、出实招,每到一个地方,都听得真、问得细、答得实,有效解决了企业与地方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为青海发展送来“金钥匙”并建立长期技术帮扶。

  年复一年,变的是青海经济社会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不变的是“万名专家”攻坚克难,“传道授业”、“会诊把脉”的浓浓“青海情”……

  为了使专家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发挥专家作用并收到实效,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每年向全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发放专家需求信息征询表,广大专家采取“点餐式”服务,为青海农林牧业、工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医学、水利、地矿勘查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一对一,面对面的智力帮扶,开展技术咨询、合作攻关、专题培训、科技推广,也有项目洽谈、会议论坛、人才培训、巡回义诊等多项服务内容。

   倾囊相授,为基层破解难题

  不搞“形式主义”、“走马观花”,将每一次服务都转化为实实在在发展措施和经济成果,这是万名专家服务青海最朴实的初衷。寒来暑往,回望“十二五”走过的每一年,踏上高原大地的专家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播撒着智慧。

  2011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启动的第一个年头,作为承办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专业区域经济、医疗卫生、矿产开发技术、农林牧业等8个项目作为专家团服务内容,邀请到从事地质勘查和有色冶金专业的2名院士及国家发改委、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13名专家对我省展开帮扶,最大限度地与我省重点发展领域相衔接;

  为推动我省工业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2012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走进青海活动重点为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企业。10位从事宏观经济、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节能减排、铝业加工、光伏发电、沙棘育种及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农林生态领域的院士、专家带着服务基层、建言发展的使命,深入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与广大基层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帮助解难题、拓思路、谋发展,为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快实现两新目标、推动新青海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2013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工作重点为我省医疗卫生领域。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派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单位的6名一流专家,分赴青海各大医院开展高血压调治与中医养生、髋膝关节翻修整形手术、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精神病学“双基”培训、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诊治、生殖医学中心筹建工作指导等服务,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先进的理念和热情的服务,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针对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求,切实解决基层急需的相关医疗技术问题,2014年“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专家走进海西州,15名省内医学专家分赴海西州都兰县人民医院、都兰县蒙藏医医院、都兰县香日德镇中心卫生院和乌兰县人民医院展开妇产科腔镜手术、B(彩)超指导、普外科腔镜手术等服务,为基层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生态永远是青海发展的基础和底色。为更好地发挥生态屏障作用,2015年9月,“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走进青海工作主题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来自国家减灾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25名专家,围绕青海生态环境,对我省展开环保、林业、水利等领域对口帮扶,并与我省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破解技术难题及长期智力支持,为加快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出谋献力。

   硕果累累,为青海跨越发展送来“金钥匙

  从指导宏观发展战略,到提出可行性政策措施;从把脉问诊技术难关,到支招破解发展难题,院士专家们深入基层,不辞劳苦,为地方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正如一名被帮扶企业的负责人感慨:“院士专家的到来,给我们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送来了‘金钥匙’!

  基层一线是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作为全省最大的干旱和荒漠化地区,节水灌溉造林及盐碱地改良等技术是广大林业工作者最关心的课题,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所研究员丛日春教授得知德令哈托素湖附近发现大片野生黑枸杞后十分兴奋,经过仔细观察和验证,丛日春得出的结论是,海西地区确实有野生黑枸杞。“黑枸杞的药用价值很高,市场售价也远高于普通枸杞,如果能实现人工种植,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巨大。

  在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工程院裴荣富院士一行就如何在东昆仑成矿带实现斑岩型铜钼矿床找矿突破、如何在青藏高原特殊景观区带使用引用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等举办专场座谈,对青海省地质矿产开发利用及其长远规划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青海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青海三江薯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薛文通认为,要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种植马铃薯,选择适合本地区特色的马铃薯品种和产品,加强产地贮藏设施的建设,带动产业化项目的发展;在西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高级工程师张少华指出,要明确产业定位,高起点进行规划建议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增强与主城区的联系,加强开发区的人气。

  “我们的炉子温度偏高,一直达不到要求,您看该怎么办?”在青海国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庆明和吴绍英刚一踏进办公室,公司负责人就迫不及待地向专家请教,专家们询问了具体操作流程,又实地去车间仔细查看,开出了解决铝业加工过程中的液压系统不稳定和电控技术薄弱等问题的药方。

  在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沙棘生产加工示范园区内,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集团高级工程师新基洛夫看到园区内长势喜人的沙棘,对这里的生产加工技术给予充分肯定,他还认真记下了科技人员栽种沙棘的一些好经验,并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原料收购、质量控制等问题。

  在海西州,来自我省各大医院的医学专家活动针对都兰县人民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理论知识讲座10次,累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430人次;为基层群众开展义诊1650人次,住院查房170人次,成功完成手术6台,抢救危重病人2人。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董凤祥副研究员在“经济林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筛选适宜青海种植大果樱桃优良品种以及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座谈中提出真知灼见:“早在七八年前,贵德县引进发展早实薄皮核桃,种植过万亩,万亩核桃由于修剪等管理太粗放,农民对核桃栽培和丰产关键技术环节没有很好掌握,缺乏农民技术带头人,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益。农民无奈,我们心痛!应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措施尽快解决,否则损失太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环境与生物修复实验室主任曲克明研究员实地考察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鲑鳟鱼网箱养殖实验示范中心,为谋划青海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渔业生态保护工作给予建议。对我省正在开展养殖水体环境监测和健康评估工作抱有很高的合作热情,并意愿建立长效智力支持合作,协助我省水产养殖工作……

  五载芳华,“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走进青海活动帮助被服务单位破解技术难题,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帮扶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许多意见建议和科技成果已在青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措施和民生福祉。

  正如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杨颐所言:“‘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在青海实施五年以来,专家们为青海的经济发展‘会诊把脉’,为青海的民生福祉‘传经送宝’,足迹遍布青海的山山水水,希望广大专家多与我省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破解技术难题,为更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立省’和‘四个发展’目标出谋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