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迎接全省两会专题报道 当三江源奏响保护“集结号”

04.01.2018  18:14

  从政府行为到民众的自觉行动,如今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老百姓已自觉参与到了保护生态环境行列中,成为三江源头的“义务美容师”。

  寒冬时节,当一抹暖阳照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加吉博洛镇,街道上二十来名环保志愿者将沿途的垃圾一点点捡起,用实际行动扮靓三江源核心保护区这片生态“富集地”。

  治多县环保志愿队发起人之一江文朋措说:“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青海的生态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在长江源头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保护好‘中华水塔’,为下游人民提供干净水源。”

  2017年6月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7年8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各项管理与保护工作今后将有法可依;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以保护优先理念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在如今的青海,生态管护员成为了草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他们用双脚丈量着脚下的土地,用实际行动保护着生活着的这片绿水青山。

  虽然太阳当空照,而一阵阵肆意的狂风凛冽的刮着,丝毫不留“情面”。作为玛多县扎陵湖乡的一名普通生态管护员,索索在开展巡护任务过程中说道:“草原是我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好眼前这片草原,保护好三江源头,我们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今在玛多县,共有2100余名草原生态管护员,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风吹日晒,都穿行于黄河源头的这片生态绿地上,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尽职尽责。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养育了江河中下游地区超过6亿人口,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

  当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保护好三江源的绿水青山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从全局战略高度审视体制试点工作,紧锣密鼓、全力推进。

  2016年3月5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2016年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提出了“三步走”的“125”工作目标,即“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

  2017年,我省先后投资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实施18个保护监测设施项目、5个科普教育服务设施项目、12个门禁系统项目、13个森林公安派出所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7.5亿元,占总投资的75%。

  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2017年,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5大类共计8个项目,总投资4535万元。治理黑土滩项目1个,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项目2个,沙化土地防治3个。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

  同时,选择玛多县扎陵湖乡控泽村、治多县扎河乡马赛村、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和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发展体制机制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为体制试点提供引领示范。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2月18日,《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中将三江源国家公园确定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区;12月16日,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挂牌成立,标志着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17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深入把握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全力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17年8月2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施方案》得到正式批复。

  同时,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的具体实践,做好相关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和监测工作至关重要。截至目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治多县扎河乡口前村、杂多县阿多乡多加村、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玛多县玛查理镇马拉驿村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

  为使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并对3个园区所涉4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彻底解决“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同时,设立了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不断优化重组各类保护地。遵循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遗产提名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制定并落实了园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目前共有1005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培训、评估、考核等工作有序开展;并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以人才科技和资金支撑助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当我省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努力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之际,把加强人才科技支撑作为助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加强科技支撑,保护好三江源头的绿水青山。

  2017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不断加强人才科技支撑,在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开设国家公园专业相关课程,设立了国家公园专业班,首批具有藏汉双语水平的82名学生已入班学习。

  同时,举办了第一届青海改革论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邀请2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多角度、深层次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研究探讨和交流合作,有力助推了体制试点工作。同时,三江源“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等一批科研项目启动实施,科技支撑力全面增强。

  与此同时,2017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还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组织开展了《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合作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课题》,完成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内部分省份的调研,并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议》;启动“健全中国保护地体系”的三江源子项目,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入该项目的优先内容。

  2017年,当全省上下正在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之际,保护好绿水青山,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三江源头,奏响了绿动青海的“集结号”……(宋明慧)

   记者快评

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

  青海地处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植被脆弱并不可复制,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我们生活的这片绿水青山,这既是每一位青海人的义务,更是青海儿女时不我待的责任。

  于全国而言,青海生态地位极为重要,这里有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有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还有肩负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更有被称为“人类禁区”而成了很多野生动物栖息乐园的可可西里……

  2016年3月5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2017年8月1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施行。同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22日,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启动……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无不说明着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对加快我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青海就要做好生态“文章”,就要辩证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两相矛盾,找准青海经济发展的自身优势,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更好保护。

  青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而发展的优势也是生态。就要在生态上做好做足文章,根植绿色发展理念,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藏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时代的有效途径。

  从青海实际出发,把青海的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让生态文明硕果成为加快推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推波器”,就要始终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切实实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供给,以“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努力在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线故事

“厕所革命”刷新达日生活

  “今年我们县城变化最大的就是这8所新修的标准旱厕,使得县城周边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我想等到七八月份,我们这里一定非常漂亮。”达日县吉迈镇丹玛社区的居民才昂公保欣喜地说道。

  原来,令才昂公保欣喜的是,坐落在黄河岸边的达日县,2017年着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目前全县域内已建成44所标准旱厕投入使用,而仅县城就有8所旱厕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达日县10个乡镇的环境卫生整治,使得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

  达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朱翔告诉记者:“身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域内,肩负着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2017年我们先后整合项目专项和县财政的一部分建设资金,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工程,目前已建成的44所标准旱厕已全部投入使用。”

  从前只要来过达日县就一定会有深刻印象,那就是县城东头和西头的两所简易旱厕,中间相隔的距离大概在1公里以上,既为出行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影响周边的环境卫生,给县城的美观整洁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面对这一情况,身为长期居住在县城上的满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名生态网格员,他意识到长期下去对所居住的草原及流经的黄河水造成影响的严重性,所以2016年向县政府反映了这一情况。

  2017年,当“厕所革命”在达日县拉开“大幕”,朱翔告诉记者,如今分布在县城的8所标准旱厕呈立体网格状分布,而且之间的距离大约就在400米左右,全县最远的一处建在了离县城大约100公里以外的下红科乡。

  据朱翔介绍,推进“厕所革命”这一民生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使得脚下的青山和绿水永葆生机,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满足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切实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达日县城内居住的居民而言,今年惠及他们的又一大环境保护举措就是修建了大约8公里左右的雨污分流管网。

  去年7、8月份青海进入雨季后,已于7月份建成投入的雨污分流管网可是派上了大用场。对于丹玛社区的居民们来说,因为他们的居住地地势比较低洼,以前遇上下雨路面上总会有很多积水,给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而且有时候降水量比较大时,雨水就顺着地势流进牧民家中,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才昂公保说:“以前下雨的时候别人家进水了我们都会前去帮忙往外舀水,而去年自从雨污分流管网建成发挥作用后,只要逢上下雨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了,真正的感谢党感谢政府处处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在采访朱翔时记者了解到,原来也是为了改善县城的环境卫生,他们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实施的雨污分流管网自2017年4月份开工建设以来,大家紧锣密鼓、加快工期,于2017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从前污水横流的现象,使得县城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

  当跨热河如一条洁白的哈达横跨于达日县城吉迈镇时,一抹冬日傍晚的余晖照在了冰封的河面上,不断改善全县环境卫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让一江黄河清水向东滔滔流去……(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