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峡镇的汪家车马店

30.06.2016  00:15
海东时报

   提起西宁市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村上街口的汪家车马店,老一代衙门庄人几乎无人不知。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经是2013年,汪家车马店早已没有了旧时的模样,可是衙门庄的老人们仍然把那里叫做“汪家店店”。

  汪家车马店的由来

  汪家世代居住在衙门庄上街口。上衙口街道两面的房屋全部一样,称为街道铺面,全部是木结构“两大梁三杂梁”临街铺面,商号铺面相连,相临两家共用一个门道进入内院。

  50年代,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许多人赶着马车路过衙门庄,有到广惠寺拜佛的、有前往门源、互助运送货物的,还有来当地做生意的,许多路人苦于无处歇息过夜……

  居民汪建基从中看到了商机,自己家中院子大、房屋多,何不开办车马店?汪家车马店由此开办,成为衙门庄村史上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家车马店。

  红红火火的车马店

  根据汪建基的女儿汪生兰、汪桂花、儿媳蒋田兰、孙女汪玉秀回忆,当时汪家有临街的“两大梁三杂梁”的松木铺面5间半,其中大车门占去一间,用于客人的马车通向内院;马匹槽道占去一间,这间房子临墙根一溜长长的马槽,马槽边每个柱子上都钉有铁环,用来拴放马匹,因间架大,最多时可一次拴放10多匹马。槽道这间房屋前后分别有小门与大车门的门道相通,便于客人牵马出入;剩余3间分别由汪家人居住生活。

  整个汪家车马店占地1.5亩,除临街的5间铺面外,车马店内院又有北房4间、东房5间、南房2间,全部供留宿的客人居住。大院里存放卸下的马车货物,另外还有一个占地约5分的后院,用来种植蔬菜。其中5间东房与临街铺面隔院相望,称为“过厅”,那是5间雕花起脊大房,雕梁画栋十分气派,房屋内部地板、顶棚、隔架、雕花圈口等也与临街铺面相同。东房窗前有一溜长达7米的槽道,房内的客人掀开木格子窗户就可以看到窗外的马骡和槽里的草料。衙门庄老木匠王敏才说,汪家的5间东房是当时整个衙门庄最好的房子,是汪建基的父亲汪中正在世时出资修建的。后来汪建基经营车马店期间,因赌博将这5间东房输给了衙门庄铜匠蒲守林,蒲家大院内至今保存着这几间雕花大房。

  汪家车马店成为衙门庄过路人的中转站,长期解决路人的住宿过夜问题。在五六十年代,店里一度生意红火,不知道何时才闭门歇息。

  汪家车马店的大部分客人是从门源、互助等地来大通拉煤的人;还有当时的通讯员、邮递员、拉着骆驼驮青盐去门源的骆驼客;60年代,广惠寺拆除时拉运拆下来的木材和物品的人与车马;70年代,各生产队来公社(衙门庄)交粮的人和车马;做买卖的回族阿爸——“胡子爸”一样长期在衙门庄住店的买卖人。生意好的时候,店里一晚上能住10多位客人。

  那时候住宿费用为每人每晚4毛钱,每辆车马每晚7毛钱。住店后,汪家人负责用客人自带的面和清油做饭给客人吃。客人们大部分自带被褥行李,但汪家人要为客人煨炕、烧水、看管牲口与车辆。汪建基的儿子汪生源兄妹每天用毛驴架上两只木桶去河边驮水供家人、住店的客人及牲畜饮用。

  50年代未,东峡供销社从附近各村大量收购毛猪,收到的猪在汪家车马店的后院集中喂养。夏秋在外放养,冬春在院中圈养。每次汇集到50头至60头猪时,由汪家车马店负责赶送到县城桥头镇闇门滩村的县供销联社统一收购,喂养费用由东峡供销社向汪家支付。这种喂养活动坚持数年,直到供销社成立养猪场才宣告结束。

  汪家车马店的变迁

  60年代以前,衙门庄经济贸易发达,汪家车马店所在的衙门庄上街口及阳山附近居住着各类经营户和人家。汪生源的妻子蒋田兰至今记得汪生源与伙伴们一起编的顺口溜,顺口溜中记录了当时衙门庄的许多经营者和住户,让人们看到当年衙门庄经济的繁荣:

  上街口有个烧坊家(酿酒的人家),

  烧坊家好酿个酒,

  隔壁儿坐(住)着的汪尕朵(车马店汪家,汪尕朵系汪建基小名)。

  汪尕朵家有个圆桌桌,

  隔壁儿坐着的马铜匠(铜匠马增荣家)。

  马铜匠家养的白马,

  隔壁儿坐着的唐家(兽医唐智德家)。

  唐家的媳妇儿好淋醋(唐家最早开醋坊,酿醋出售),

  隔壁儿坐着的小地儿(买卖人小地儿家)。

  ……

  邰家好打个火盆边边子(邰铜匠家),

  隔壁儿坐着罗家旦欠子(罗旦欠家),

  罗家旦欠子没姨娘,

  隔壁儿坐着的女学堂(女学堂又称“圣堂”,解放前的基督教堂)。

  女学堂,没画匠,

  隔壁儿坐着的陈华堂(制售靴子的靴子匠陈华堂家)。

  ……

  老靳卖肉戥、戥、戥(卖肉的靳增辉家),

  隔壁儿坐着的沈裁缝(沈裁缝家)。

  沈裁缝好踏(缝纫机缝制)个衣裳,

  隔壁儿坐着的老范(银行工作的老范家)。

  ……

  70年代生产队时期,不允许私人营业,许多经营者关闭商号投入生产劳动。1970年汪建基病逝,汪家车马店由儿子汪生源经营,但是生意惨淡,整个衙门庄地区的私营企业大部分已经关闭。生产队要求汪家车马店每年上交200元经营所得,汪家无力交清,所欠费用计入生产队的往来帐中。那时候从县上派来的干部们也会由生产队安排住在汪家车马店中,不收费,生产队会按住宿干部的人数和住宿天数给汪家人计上公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政策放宽。汪生源用临街住房开办了当时衙门村第一家饭馆,内院房屋继续开办车马店。1982年土地下放,汪家翻修房屋后继续开饭馆,车马店停办。1988年汪生源病逝。90年代,汪家小儿子汪清平向母亲蒋田兰提出去附近的鹞子沟风景区去开饭馆(茶园),遭到母亲反对,蒋田兰不相信在山里开饭馆能挣到钱。没想到景区游人多,茶园生意好,4年下来,汪清平小夫妻有了一笔积蓄。

  2003年,汪清平夫妇再次翻修汪家房屋,将80年代翻修过的临街平房改建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共14间房屋,院内另盖了9间松木房,共21间。他们想继续开办车马店。可是从县城桥头镇发出的班车已经通到了各个乡村。直达门源县、互助县的班车也全部开通。公共车的普及说明马车通行的时代已经悄悄过去,交通方便了,车马店的功用已经被历史改变。

  改革开放数年的衙门庄,经济贸易大力发展,各类商户林立,商业用房严重短缺。目前汪家两层楼房,自己居住生活和开办药店用去7间,剩余7间分别出租,用来开饭馆、服装店;院内的9间平房5间长期出租给来衙门庄的生意人居住。这一切也算是汪家车马店的延续了。

  尾声

  徜徉在新农村建设下蓬勃发展的衙门庄街头,汪家车马店的形象早已被历史的烟云冲淡,时代变迁,岁月更迭,可一些人物、一些事情终将保留在这个古镇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