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精准扶贫中的难题怎么解

21.01.2017  05:03

来源: 海东时报                                                     作者: 李隽                                                     发布时间: 2017-01-19 15:22                                                     编辑: 易 娜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精准扶贫成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省两会上,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县南门峡镇党委书记蔡秀萍给出了她的解决办法。

  蔡秀萍说,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但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尚处于政策衔接期、项目对接期、机制形成期。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我省贫困农村的资源禀赋、气象条件、贫困程度千差万别,导致扶贫措施落实难度大。因户施策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因部分农户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扶贫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项目无法落实的问题,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等、靠、要”思想严重,自身脱贫能力和滚动发展的能力弱。

  同时,因村因户施策,无法形成规模,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脱贫产业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但农畜产品的价格市场波动大,项目投入的风险也很大,丰产不丰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的作用不明显。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蔡秀萍建议,完善保障式扶贫政策,重点是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如住房搬迁补助、危房改造补助、低保五保残疾人救助、农村养老补助、大病救助等标准;完善资金配套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加大部门资金的整合力度,加快对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完善智力帮扶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特别是对因学致贫的家庭加大助学帮扶力度。

  同时,政府应出台对“农家乐”、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的配套奖励扶持政策,通过项目、资金、技术等支持,提高其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完善对参与脱贫攻坚项目和贫困农户的农畜产品的保护措施,建议政府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保护价”收购,降低产业参与扶贫的风险。建立县级产业引导资金,鼓励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连片发展,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农户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