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奋进青海 啸歌而行

04.03.2017  15:11
来源:青海日报

  

  今日视点

   “十三五”开局之年,青海稳中求进,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上迈出了新步伐。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像现在这样方向感这么强,从来没有感觉到像现在这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么近,从来没有感觉到像现在这样信心这么足——

  万物生发,当乍暖还寒的天气带来丝丝缕缕暖意时,当那零落已久的树叶开始用力露头舒展时,2017年的春天就这样走来。

  回望过去,放眼未来。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对于青海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步入2017年,“四个转变”新思路引领青海步入发展新境界。

  2016,稳中求进开拓新境界

  2016年的最后一天,青海日报编辑部评出2016年青海省十大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召开、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光伏产业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锂电产业布局加速形成、“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正式通水、“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出台、牙同高速通车运营、果洛机场建成通航等一批新闻映射出青海经济社会各领域在这一年发生的积极变化。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留在了青海,中央文件中“青海”一词不时出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提出落实,使得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这一年,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四个转变”,青海未来发展的内涵更丰富,路子更清晰。

  这一年,我省增长动能加快转换。从三次产业的角度说,服务业占比超过4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工业。从工业产业内部来说,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快速成长,光伏发电装机接近700万千瓦,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正式启动。

  这一年,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品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展开,省州县乡村五级管理体系完成组建,“一年夯实基础”工作圆满完成。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之都体系不断健全。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木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阶段性任务,大美青海、中国夏都等绿色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6%左右。

  这一年,改革激发无限活力。生态文明制度、医改、司法三大“国字号”改革进展顺利,“放管服”改革削减和下放行政审批409项,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全面公布。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超过7.3万户,财税金融改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直接融资突破600亿元,10支政府引导基金启动运行。首趟中欧班列成功开通,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双向合作投资发展提速。

  量变带来质变,青海积蓄能量不断前行。

  2017“,四个转变”开启新征程

  开车需要方向,人生需要目标,一个地区的发展同样需要通过不断加深对发展形势、自身认知和对发展重点的再梳理和再定位。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青海工作作重要讲话,从“生态保护优先”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青海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得以明晰。随后,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四个转变”的全新发展思路,这是青海自觉运用积极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青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站在青海看青海,跳出青海看青海,面向未来看青海后得出的结论。

  古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之说,今有优势劣势相互转换的辩证思维。对照青海的发展实际来说,青海紫外线强的缺点在发展光伏产业时转而成为日照丰富的优势,青海干燥、冷凉的气候条件成为发展光电产业的比较优势,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让青海避免了“先开发后保护”的老路,转而走上了一条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因此,不要让“经济小省”的思想局限了我们发展的眼光和勇气,放下青海底子薄、财力弱、人口少的思想包袱,转而关注青海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哪些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扬长补短,奋力追赶。

  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从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责任到挖掘生态的最大价值,发挥生态的最大潜力出发,青海将努力做足绿色文章。高质量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30项重大任务和1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构建“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美等产业深度融合。

  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继续抓住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深入挖掘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持续推进“三区”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特色旅游产业、民族手工业,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站在高原,青海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紧盯国家政策取向、立足青海实际、突出特色优势、找准结合点,全方位融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将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实现新作为。

  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产业发展由过去二产业拉动为主,转化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促进“旅游+”深度发展,做实旅游支柱产业,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

  眼下,青海已经进入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的时期,调整结构、推动发展最为宝贵的时期。校准青海这艘航船的导航仪,扬起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风帆,让我们解放思想、将曾经受限于生态重任而发展维艰的劣势转化为促进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改革为“先手棋”,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青海落地生根,以“四个转变”对标未来,汇聚合力,打造青海经济的升级版。实干当为永恒底色

  视点点评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

  2017年的春节来的比往年早一些,当别人都撸起袖子开干时,如果你还在犹豫要先撸哪只袖子,机会或将在瞬息间已离你远去。

  青海发展条件差、底子薄,“弱鸟先飞”、多下苦功夫是我们能做到,也是必须做的,变冬闲为冬忙的“百日攻坚”行动就是青海奋力追赶的脚步。直面青海困难,我们无需自卑哀怨,青海人口少,财力弱,能够整合的资源和力量相对有限,因此,以“四个转变”为引领,青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欲为。

  有所为,就是要抓住“牛鼻子”,认清青海的长处和优势,开足马力,形成合力,集中发力,把青海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化将是青海最大的潜力。

  有所不为,就是与国家发展战略不相符的坚决不做,与青海实际省情相背离的坚决不做。积极主动参与和融入国家战略,对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敏锐,在推动和服务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

  有所欲为就是与青海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要精准识别,认清目标,提早准备,尽早做好项目调查研究和储备。面对当前能源革命、绿色发展等时代特征,我们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抢占先机,让新兴产业成为青海发展的后劲和新的支点。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去年,我省代表团前往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后都有一种感受,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工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转型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走势分化现象突出,很多领域正在重新洗牌。青海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小步快跑,就有可能出现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青海的发展是干出来的!“转型”需要“实干”来搭梯。提升动力,实干是最好的“强心剂”;缓释压力,实干是最好的“定心丸”。越是艰难险阻,越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锐意进取,实干是青海人一直以来艰难之中稳定而进的底色,无疑当该是青海人恒久的底色。

“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并未过时,新青海建设更需要激情和实干。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落实好“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巩固好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一鼓作气,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乘势而上。要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干,一任接着一任干,永远保持一股冲劲儿、一股干劲儿,放开手脚干,甩开膀子干,用实干创造新青海的未来。

路线图绘就,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将蓝图化为现实,把发展的战略部署转化为生气勃勃的改革发展实践。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大力改善民生,都必须靠实干推动工作,靠实干落实要求。实干,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根本“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