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总书记的瞩望,激励大史家人以梦为马

10.03.2018  14:52
  大史家村历史展览馆。咸文静摄

2016年3月19日,从北京回到贵德后,毕生忠与大家分享“两会”见闻。童世钰摄

   今日视点

  2018年3月2日下午,时隔一年,毕生忠再次来到北京。

  报到、准备……整个流程对于他来说轻车熟路。

  和往年一样,他的身份还是全国人大代表;但和往年又有些不同,他所带领的大史家村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大史家,这个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城附近的小村子,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先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史家人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粮食生产节节攀升,成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高产村,被誉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其实往前推60年,大史家村和其他村一样,十家农户八家空。”

  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子,这两年愣是靠着农业发展打下的基础,抓住机遇,兴建村办企业,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走在了全县村级经济发展前列,成为实实在在、表里如一的“新先进”。

  这样的蜕变,离不开殷切的嘱托,离不开发展二字。

  时间退回到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

  紧张的时间里,毕生忠与总书记有了一场宝贵的二十分钟对话,汇报了乡亲们眼中他们村子的巨大变化,零距离感受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时光飞逝,两年的光阴里,富含深意的二十分钟对话,一直言犹在耳,一直激励着大史家村人。

  两年来,当年毕生忠跟总书记汇报过的“民族团结得好、生态保护得好、老百姓生活得好”的大史家村,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新时期走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新路。

  这条新发展路,创新、协调、绿色!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对于地处黄河南岸川水谷地的大史家村来说,发展,一直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词汇。

  “远的不说,最近几年,我们依托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带头搞科学种田、带头创高效农业、带头发展庭院经济,积极鼓励和引导党员群众兴办粮油加工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等个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比如,在发展庭院经济方面,我们村就是贵德县最早发展‘农家乐’的一个村,全村现有农家乐23个,年收入至少有460余万元。”

  增收渠道拓宽了,收入自然有了保障。

  然而,新时代就是要领会新思想,踏上新征程。用毕生忠的话概括,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就是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挣钱养家是大事,可对于一个村来讲,风气很重要,得考虑怎么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毕书记的印象中,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冬闲时期,村民就爱三五成群地凑到一起打麻将。

  这样的风气必须改!

  于是,从2003年开始,每年春节都是大史家村最热闹的时候,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

  “一开始有些村民不愿意参加,可第二年变化就开始了。冬闲时期,大姑娘、尕媳妇、小伙子们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扭秧歌,闹社火,办舞会,拔河、打篮球、下象棋……”

  就这样,一来二去,改了风气,人气足了;改了风气,人心齐了,饱满了村民们的精神世界。

  大史家村只有452户1462人,但却有汉、藏、回、土、撒拉5个民族。虽说是个多民族聚居地,但村民们相处和睦,从未发生过民族矛盾或民族纠纷。

  “文化活动多了,村民之间相互走动的更加频繁。特别是精准扶贫开始后,全村100多名党员和村干部与村上贫困户结对联姻。既扶贫,也暖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轮驱动、双翼共振,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起增强。

  2016年,全村评出14户“五星级文明户”。

  2017年,33户拿到“五星级文明户”的牌子,不少村民被评为镇、县级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史家村还拿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那这两年呢?村上还办活动吗?”记者问。

  “不办啦!”毕生忠笑了笑,接着说,“镇上推广了我们村的做法,我们全镇一起办活动!”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对于毕生忠来说,2016年全国两会上的一段经历,令他终身难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与他有一段长达20分钟的对话,关切地询问农村发展情况。

  “我们村关闭了原有的砖厂,成立新型建材厂,带动了村民致富。这一年来,村里又有了新变化,生活垃圾和废水都实现了集中现代化处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当时的回答记忆犹新。毕生忠说,最近几年,村上的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同步推进,农民群众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还保住了绿水青山。

  原来,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史家村投资1700万元,成立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对原粘土砖厂进行技改转型,建成海南州第一条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养灰沙标砖生产线,实现订单生产5万立方米,年产生经济效益300万元。

  以前什么样?

  “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提起村办企业的发展史,毕生忠打开了话匣子。

  “早在1980年,村上就建起一座20门轮窑。在别人刚刚想到‘无工不富’时,我们村已经做到工业起家了。到了1996年,我们将20门轮窑扩建成40门,并建起地毯厂,食品加工厂、商品粮农场、机械队等,一下将全村300多名劳动力转移到村办企业上。”

  2000年,大史家砖厂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经过扩建,砖厂达到54门轮窑,步入年产2000万块红砖、创总产值800万元的大中型建材企业行列。在2008年左右,砖厂年产达到4500万块,一跃成为当地砖厂中的“老大”。

  2013年,受市场影响,大史家村的砖厂发展再次陷入低谷,转型刻不容缓。

  “我们想来想去,还是做砖,但要做新型砖!”

  站在厂房前,毕生忠说:“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加气块的生产原料丰富,特别是使用粉煤灰为原料,能够利用工业废渣、治理环境污染、不破坏耕地。”

  加气混凝土砌块不仅改变了以往粘土砖产生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收益,缺乏科技支撑的落后生产方式,还在粉煤灰二次利用中,实现变废为宝。

  也就是这次转型,让砖厂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双赢路子。

  2015年,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3万立方米;

  2016年,生产5万多立方米,销售一空;

  2017年,年产不变,但每立方米的利润却上涨90元。设备改造、粉尘处理,既保证生产,又不影响周边环境,公司发展逐渐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同时,我们积极整合省级旅游、政府投资、群众自筹等各类资金505.5万元,建成了‘大史家村光荣历史展览馆’,‘红色’旅游成为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的又一特色产业。”毕生忠说。

   既要获得感,也要幸福感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毕生忠感触颇深。

  “实施新农村建设,村民的住房条件大幅度提升;通水、通气、道路硬化等项目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大病全覆盖、小病就近看’,看病难问题得到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大大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一方面,国家的好政策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发展的“大红利”;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让群众从中得到“小幸福”。

  “集体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要从村民们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入手,不断改善民生、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毕生忠说。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之后,村上实行了新的“十统一”。

  不仅村民的新型合作医疗费、活动经费、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由村集体支付,村民的重大疾病村集体根据病情定额救助,而且村民创办中小型企业村集体给予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由村集体提供方便,村办企业内的就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村企业缴纳,村民遇到重大意外灾害村集体统一救助。

  2016年,大史家村通上了天然气。每户5000元的费用,村民自筹3000元,村集体承担2000元。

  “通了天然气,我们农村的日子就和城里人一样了!”村民秦桂秀笑着说。

  “通过将有限的村集体收入用在刀刃上,较好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诸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毕生忠说,如今村民们不但有获得感,还有满满的幸福感。

  在时代进步中解放思想,在理念转变中埋头苦干。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

  “过去5年,党和政府的一项项惠农政策温暖着农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扎实稳健。”

  2018年春天,在北京,在代表团发言中,回望村子的发展道路,毕生忠感触颇深。他说,下一步,一定要按照党中央部署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

  振兴大史家村!这是总书记瞩望,是大史家人的奋斗所在,幸福所向。

  以梦为马,不负时代。(咸文静)

   视点短评

让发展多些“协调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对于大史家村而言,发展二字无疑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从最早的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面旗帜”,到敢为人先发展村办企业,再到村集体经济独占鳌头,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离不开协调这一理念。这既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践行的标准。

  做成一件小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

  当前和今后五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

  大史家村和千千万万个西部地区的村子一样,也是这即将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一员,它是普通的。既要经济发展,也要民生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出于这样的考虑,大史家村又显得有些特别,因为它的尝试,它的探索,一路走来,它的历程何尝不是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的问题,在增强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如今,实施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开启,这为无数个像大史家村一样的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站在这样的新起点上,更需我们将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咸文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