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 热点聚焦

29.01.2019  18:32

【我给两会捎个信】说说基层教师的心里话

我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寄宿制中学的一名教师,14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让我亲眼目睹了我省教育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我刚走上教师岗位时的一个炉子一块黑板,旁边配了一小间牛粪房的平房教室到现在一栋栋雄伟漂亮的教学楼,到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体育馆、阅览室、健身房,到学生公寓、教师周转房……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全省两会召开了,《青海日报》上有个“我给两会捎个信”的栏目,我也想借此说说我的心里话:在我们基层学校,班主任工资绩效过低,班主任工作津贴仍执行的是1988年以来的标准,与班主任的实际工作量相差甚远。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优化教师工资结构,提高班主任津贴、超课时补贴、教龄补贴等,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我还有个建议:在现有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标准基础上,适当增加中小学高级岗位和中级岗位的比例,并适当放宽评聘条件,稳定教师队伍。(赵静 整理)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寄宿制中学 许国军

【两会直通车】优先发展,坚持教育战略地位不动摇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前几年两会一样,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依旧是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过去的一年,我省兜底提标,民生福祉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12月,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4%,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义务教育巩固率96.62%,高于全国平均值;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9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在校生7.69万人;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在校生8.5万人,规模和实力大幅提升。深化部省合建青海大学,开启省校共建青海师范大学新模式,青海民族大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传来好声音:启动青海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重点,改扩建幼儿园28所,新增学位4000个,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着力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等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5万人以上县普通高中全覆盖。加强省内外对口帮扶,扩大异地办班规模。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有序推进高职院校改扩建,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园区,筹划新建一所科学技术类本科大学。

加强顶层设计,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党对教育的领导得到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覆盖;教育政策形成链条体系,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教育事业发展遵循规划引领,各学段各类别规划有机衔接;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有学上的目标基本实现;资助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省政协委员俞红贤说,省长刘宁的报告中充分体现了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情怀和理念,2018年,是青海大学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学校成功举办了60年校庆,全面总结了60年的办学经验,全面启动了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教育部、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工作,《青海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和《青海省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两个两厅办文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省人大代表王刚说,西宁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省、市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总目标,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稳步迈进。同时,西宁市强化省会城市的教育担当,实施教育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改薄、校园环境绿化建设等8大类60个续建、33个新建项目,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升工程和消除大班额攻坚工程。

政策保障投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2018年,我省累计落实教育项目建设资金37.69亿元(中央资金23.88亿元),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153.84%,争取中央资金目标的298.5%。其中,落实民生实事工程资金26.73亿元,建设幼儿园和中小学349所,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度民生实事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教育脱贫攻坚,争取国家“三区三州”计划资金8亿元(3年),年内已下达3.4亿元。“全面改薄”项目资金14.93亿元年内全部下达,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按计划2019年全面收官。

省人大代表杨毛吉说,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让我们基层一线老师感到无比欣慰,教师周转房使农村教师在学校有了家的感觉;教学硬件设施逐渐向偏远乡村覆盖;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师德师风考核具体化,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学生在校生活丰富多彩,老师更加注重品德培养;学校文化建设合理有文化内涵……不管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学校都成为了最美的地方,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方……

省政协委员董玉邦兴奋地说,近年来,政府优先发展教育,2018年围绕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投入6.9亿元,支持8所高职院校和23所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训条件、信息化建设等,已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也给予了政策和资金支持,职业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这是好的政策带给职业教育的机遇和福利。

紧抓重点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2019年是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关键之年。我省围绕“一优两高”部署优化教育供给,立足“投资于人”战略强化教育保障,强化问题意识、目标意识,紧盯问题抓突破,紧盯目标补短板,紧盯先进创优绩,力争实现“三个突破”,在补齐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短板上取得新突破;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全面完成消除城镇大班额、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脱贫攻坚年度目标;实现“三个优化”,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布局结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实现“三个提升”,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教育治理能力;实现“三个巩固”,巩固好控辍保学成果、教育信息化成效、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大局。

省人大代表王刚认为,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主要在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的不平衡、校际之间教育的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学前教育“入公办园难、入优质园贵”和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高仍是西宁市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迫切需要实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普惠提升和义务教育“大班额”攻坚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2019-2020年实施市学前教育普惠提升工程及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攻坚工程相关工作。

俞红贤认为,站在新起点,展望我省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首先要落实好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好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强化“姓青名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努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中求支持、求发展,努力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自信开放,在全国高等教育中争得一席之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赵静)

【两会热议】让每一个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更关系国家民族未来。随着我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了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一些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围绕我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话题建言献策。

关键词:增加教师编制,静下心做好幼教工作

嘉宾:省人大代表、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二小学教师马桑杰洁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听到一个个好消息即将在今年落地,作为一名教育界代表,我非常激动,同时也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马桑杰洁说。

学前教育一直是马桑杰洁非常关注的事,她告诉记者,就门源县目前的学前教育而言,教师共298名,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只有40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临聘人员115名,师资力量弱,加上临聘人员工资低,导致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她建议增加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数量,使得优秀的幼教教师留在岗位,静下心做好幼教工作。

“我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能力,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是让他们变得更优秀的唯一捷径!”针对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问题,马桑杰洁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关键词:消除“大班额”,让孩子们不再拥挤

嘉宾:省人大代表、海东市第一中学教师张元梅

“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重点,改扩建幼儿园28所,新增学位4000个。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着力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等问题……”在张元梅的会议笔记上整齐地摘录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教育重点工作。

张元梅说,从事教育这么多年,她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几年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之高,投资力度之大,教学工作从最初的“一本书”发展到用不完的教学资料,教育环境越来越好,硬件设备更加先进。但是小学、初中,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学校大班额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导致学生课堂拥挤,教师精力不够等问题。

“这次的两会工作报告中针对矛盾问题,一一作出回应,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代表,从报告中看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契机,我相信在政府各方的努力下,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关键词: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创业

嘉宾:省政协委员、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宏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省将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有序推进高职院校改扩建,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园区,筹划新建一所科学技术类本科大学。”作为职业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委员,张宏时刻关注着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中的工作安排。

张宏表示,近几年,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就,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和关键期,但也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缓慢、编制受限等问题。

对此,张宏建议,搭建职业教育“一主五辅”政策体系,有效优化教育资源,科学地设置专业,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相衔接,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产教融合。(孙海玲)

【走基层访民生】学有良教教有良师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良教乡,记者见到青海昆仑中学教育集团良教乡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何涵帮与教务主任王文元时,他们正在初中部的校园里散步。学校已经放假,原本欢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校园,如今只剩下他们二人和学校的语文教师邓万红、门卫四人值班。

何校长感叹道:“我们难得有机会这么仔细地看看校园。”良教乡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一个初中部、一个小学部、两个完全小学和四个幼儿园、两个走教点。“是啊,咱学校这两年变化大!这三合土操场有7200平方米吧,去年7月竣工的时候可把孩子们高兴坏了。一同修建好的中心学校体育馆,也很受学生喜爱!”王文元站在学校操场边回应道。

“2017年9月,学校与青海昆仑中学、杨家庄小学成立教育集团,共同提出学有良教,教有良师的德育理念。现在,学校里的变化还真是不小啊!”何校长站在绘有学校办学理念的文化墙前说道。

“学有良教,教有良师”从字面看,巧妙地将学校所在乡镇的名字融入其中,而在良教乡中心学校的师生看来却有着更深的含义。“这个德育理念,有四层含义。分别是学校要有良好的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教养、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教学要有良好的教法。”看着一脸疑问的记者,王文元解释道:“我们借用了四个成语来解释。学校要利用集团化办学带来的资源,‘凿壁借光’实现适合教育及和谐校园的目标;学生要通过‘润德塑形’实现五育并举、争做阳光学生;教师要‘精研覃思’实现专业发展做幸福教师;教学上要‘提效育能’实现以学定教,减负提质的目标。”

随后,何校长带着似懂非懂的记者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拿出一本练习册。练习册的封面上写着“初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的勉励话语,在书名处标注着《校本教材·九年级自编练习题·化学上册(人教版)》。再看主编的名字——何涵帮。

见到记者一脸惊讶的表情,何校长介绍说: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市场上常见的教材使用率极低,既造成浪费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学校决定自己编制校本教材练习题,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做适合学生的、适合学校的练习册。而编写这些教材的人,就是学校里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对课本建立起全新的认识,还可以发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巩固控辍促学成果,着力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等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学校交出的答卷。”何校长说。

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由良教乡中心学校化学教师马明兰、董玉姐编写的化学自编练习册上册便发放到了学生手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能够完善已经完成初稿编写的练习册下册,两位教师正在利用假期时间研究可以找到的诸多练习题呢!”何校长带着骄傲说道:“未来,我们还将推出物理、数学两个科目的自编练习册,并且免费向学生发放。既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减负提质。”

采访的最后,何校长带我们来到了学校的食堂。整洁明亮的食堂里,学生放假前最后一周的食谱还张贴在公告板上。何校长指着食谱说道:“牛肉寸寸面、牛排熬饭牛肉粉汤……这些独具本地特色的食物,最受孩子们的欢迎!”

“现在,各级政府对学校和学生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环境变好了,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升。”说起教育的变化,何涵帮和王文元感慨万分:“我们相信,学有良教,教有良师的美好愿望,会在青海大地上变成现实。”(贾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