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西宁四区三县书记、区(县)长访谈

27.01.2015  11:10

  青海新闻网讯

   城中区:努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

  城中区委书记苏磊红: 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省“两会”的召开,为我们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会后,城中区将以奋力打造“三区”为引领,以全面推进“三基”为路径,以全力实现“三个升级版”为目标,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实际行动把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我们将结合中区实际,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和“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责任意识,以大党建机制为龙头,围绕“三基”建设,统筹推进党的建设。着重在整合资金资源,夯实基层基础;加大教育培训,提升干部能力;持续加强党建品牌建设;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将以民生的持续改善为奋斗目标,努力打造中区民生改善升级版。继续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将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促进民生优先发展。以“菜篮子”建设为中心,在农业设施现代化上迈出更大步伐,把一产做精。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积极探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扶持小微企业,把二产做优。

  巩固提升服务业支柱地位,坚持传统服务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两轮驱动”,启动城中区总部经济项目,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把三产做大。另外,我们将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以“治山、治水、治绿、治污”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用信息化手段、网格化模式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努力顺应群众对干净水系、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的期盼。(吴亚春)

   城中区区长石鑫:七项重点工作打造活力中区

  《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令人鼓舞!我们将针对省“两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城中区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的南部生态新城区,宜居宜业的公共服务中心和核心商务区,打造活力中区”新定位,突出区情特点,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一是抓改革促发展,着力打造“活力中区”。从加快推进经济领域、社会事业、行政体制改革三方面入手,加快改革步伐,使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全面激发发展活力。二是抓产业调结构,着力打造“三产中区”。重视项目和产业工作,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特点,注重精准施策,精一产、优二产、扩三产,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三是抓生态治污染,着力打造“生态中区”。四是抓建设强基础,着力打造“宜居中区”。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老城区融合发展。五是抓民生促和谐,着力打造“幸福中区”。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做好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教育发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食药品监管、卫生计生、稳控物价、住房保障等工作。六是抓服务促管理,着力打造“法治中区”。七是抓文化助繁荣,着力打造“文化中区”。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创新型城市三大创建活动为契机和载体,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体育、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吴亚春)

   城西区:开创“魅力西区”建设新局面

  城西区委书记吴天晓: 全力推动“魅力西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城西区将把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与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三基”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以省“两会”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增长,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依法行政,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改善民生”的总要求为指导,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和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西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今年,城西区将围绕“十二五”建设“全省现代服务核心区、西宁市行政科研办公区和环境最佳聚居区”的既定目标,立足新常态,抢抓新机遇,立足新定位,全力推动“魅力西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改革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工程,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稳定增长,坚持投资拉动,年内组织实施61项建设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快形成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保持科学增速。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城市中心商务区、全省金融聚集区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实施电子商务中心建设工作,大力促进商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同时将推进生态保护,大力改善民生、深化法治西区。

  全区各族群众将共同努力,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吴亚春)

   城西区区长刘浩年: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

  新年伊始,全省“两会”胜利召开,会议围绕“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明确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城西区围绕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集中全区80%以上的财力,重点实施15项民生工程。

  具体来说,西区将实施天然气入户暖民心工程,改善大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实施贾小巷等片区老旧散楼院综合改造工程,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实施市民群众就业创业工程,积极打造“就业创业超市”新载体,建立就业岗位、创业项目、培训资源储备信息数据库等,强化“1+N”就业培训,着力解决各类群体就业创业难题;实施舌尖上的安全工程,以辖区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和大、中型餐饮服务经营单位为重点,扩大“阳光厨房”试点范围,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共治格局;实施市民医疗养老康复工程,加快建设集医疗、养老、康复三位一体的城西区医疗养老康复中心,不断强化对辖区居民的健康养老服务。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实施市民绿道健身工程、城区品位提升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市民文化大餐工程、社区素质提升工程、农村“阳光村务”工程、海湖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工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程、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工程、电子商务中心建设工程等。(吴亚春)

   城东区: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城东区委书记李晓舸: 以“三基”工作推动“三区”建设

  城东区将积极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握工作主动权,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以新常态下的新作风、新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努力改善民生,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当前,“三基”建设和深化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东区将始终把“三基”放在“五位一体”加党建的总布局中加以谋划和推进,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贯彻落实;把“三基”与巩固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组织不健全、领导班子不得力、党员作用不明显、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把“三基”融入深化社区服务体制改革工作中,厘清社区工作职责,强化服务职能,着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构建运转规范、科学高效的社区组织体系。东区将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立足实际,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紧紧抓住西宁火车站投入运行的有利时机,优化整合传统商贸业态,以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服务业发展机制;要全面建立改革任务台账,确保每项改革都有目标、有路径、有措施、有可以检验的成果。

  新的一年,面对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东区将坚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真抓实干,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周建萍)

   城东区区长何明星: 凝心聚力谋发展求真务实促落实

  省“两会”结束后,城东区将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的热潮,深刻领会大会主题,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我省面临的9个“新常态”,深化区情认识,创新工作思路,科学谋划2015年各项工作,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东区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编制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加强协调服务和跟踪管理,年内实现90亿元以上的投资。全面完成清真产业园区一期土地一级开发,筛选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加快推进中庄物流市场、东部华盛二期等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建设,巩固提升互助路沿线核心商业圈;加快新千国际广场、中发源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开发,认真做好曹家寨等重点片区改造招商引资工作。尽快完成火车站综合改造项目拆迁收尾工作。加快安置工程建设,力争年内客车车辆段商业综合体、韵家口安置小区二期工程主体建设完工。

  优化城区路网框架,启动实施韵家口安置小区、树林巷等道路建设和改造。综合运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全面实行“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广泛开展“一门式”受理服务。扩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滚动孵化能力和企业创业成功率。围绕强“三基”工作,力促社区居委会工作质量走在全市前列。继续做好棚户区、老旧小区及困难楼院的分步改造,有效改善困难群众居住环境。认真实施5大类1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群众期盼强烈的民生问题。(周建萍)

   城北区:建山水生态宜居北区

  城北区委书记赵宁军: 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城北区将围绕报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坚持改革创新调结构,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稳定增长,努力推动全区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强化“三基”建设,夯实执政基础。在着力强化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切实提升基本能力上下功夫,为全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工作基础和能力支撑;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业活力、创新活力。从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行简政放权、以项目投资助推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入手,让全区人民共享深化改革带来的红利;加强生态建设,打造生态北区。打好“创森”“创模”和清水入城、大气治理的组合拳,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七大片区”改造项目中,继续巩固生态创新基础,全力打造山水生态宜居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以“三严”祛歪风、以“三实”聚正气,切实推动全区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的转变,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改革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管理,抓好社会治理。按照依法治省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推进法治北区建设三方面做好工作,全面构建法治和谐北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三严三实,严格党内生活,建立一支胸怀大局、敢于担当,对标先进、苦干实干,坚定信念、狠抓执行,廉洁从政、干净干事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杨健)

   城北区区长韩向晖:实现新作为推动新发展

  2015年,城北区将围绕“北优”战略,全面落实省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开创城区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经济质效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新局面。

  强化“三基”鲜明导向,主动承接省、市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适时公布第二批政府“责权清单”。坚持市场化导向,继续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新途径,力争在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抓投资招大商,全年抓好146个重点项目,力争投资突破65亿元,增长25%以上。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北区。抓转型优结构。全面启动占地890亩城北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和汽车服务产业聚集区建设,采取“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秀企业入驻。抓城乡促统筹。继续推进全区87个楼院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率先积极探索异地安置棚户区改造新模式。加快门源路、长江路以东(锦青二期)、民惠地产三期和祁连路夹角地等重点片区改造。打通雷家巷等5条“断头路”,完善道路结构布局。抓生态重保护。进一步严格控制建筑工地、拆迁工地、道路等扬尘污染。抓民生补短板。启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力争引进50家创业群体。加快推进祁连路小学、朝阳体育馆、二十里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建设全省首家养老示范基地,力争养老服务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杨健)

   湟中:加速发展惠及民生

  西宁市委常委、湟中县委书记张启光: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全省两会即将落下帷幕,如何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将精神化作行动、落在实处,湟中县要着眼县情实际,围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这一核心,从五个方面入手抓好贯彻落实。

  抓好现代农业。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从传统农业大县向蔬菜强县转变。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加快营销网络建设,打造专业销售的机构、渠道、队伍,减少销售流通环节,让蔬菜产经销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促进旅游业发展。依托塔尔寺、莲花湖等优势资源,实施大景区门户区游客集散中心等建设项目,推进塔尔寺大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农家乐,使湟中成为西宁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后花园。注重统筹开发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南佛山等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加快多巴新城建设。按照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要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安置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推进农民转移安置区建设,打造精品街区和地标性建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就业创业服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以生态建设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在巩固治理沙石资源成效的基础上,治理荒山、荒沟、荒坡,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恢复生态,使湟中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杨健)

   湟中县代县长赵冬:实现湟中强劲发展

  湟中县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把湟中建设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为总体目标,重点推进“三江源”中小企业创业园和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是育好产业。在李家山镇、多巴玉拉新建深冬温室1000栋,建成全省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推进“三江源”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塔尔寺大景区力争完成投资6.6亿元。

  二是抓好城乡建设。以更大的投资、更新的思路、更宽的视野、更多的措施加快多巴新城建设,实现更大的突破;实施好上新庄镇“美丽城镇”、34个“高原美丽乡村”和7个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三是保护好生态。完成人工造林4.6万亩、封山育林3.8万亩,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9%;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成煤改气43.5蒸吨;统筹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美化家园行动。

  四是改善好民生。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力争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8万人次。投资2.6亿元改扩建校舍面积8.8万平方米,招聘教师250名;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宿管员。实施湟中县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楼及甘河滩、大源卫生院业务用房等项目,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2.2万人脱贫。实施农村“两房”建设6000户、公共租赁房500套,改造棚户区2389户。(杨健)

   湟源:建成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县

  湟源县委书记马建立: 准确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贯彻落实好省“两会”精神,对于湟源县而言,就是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突出“稳”“改”“新”的总体发展思路,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稳定增长是实现湟源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增投资方面,项目资金、优势资源将向园区倾斜,逐步完善园区设施,拓展服务功能;调结构方面,进一步坚定“工业强县”理念,做到保护环境和工业发展同步推进;促消费方面,尝试引进和培育现代商业综合体项目和大件消费品配送中心,逐步解决高档消费县内无市场的问题;惠民生方面,推进产业脱贫工程,培育搬迁村后续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全面深化改革。今年,湟源县要把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好政府职能的“接、管、放”和机构改革的“调、控、改”,承接、执行好省、西宁市下放到县的各项行政权力,统筹好县、乡、村三级权责。

  把创新作为各个领域工作突破的主引擎,全面实施创新突破战略,力争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县建设中先行先试,抢占先机,取得实效。优化投资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市场资本,以创新带动园区工业产品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创新文化旅游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和营销理念,力争实现文化旅游新突破。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和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业态。创新生态建设和管理措施,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赵俊杰)

   湟源县县长史超: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推动新发展

  2015年湟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湟源县将紧紧围绕西宁市委确定的“把湟源建成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县”的发展定位,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今年将全面实施湟源生态保护规划,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全面开展省级生态试点县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10个高原美丽乡村和10个异地搬迁村建设。

  把项目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重点争取和计划实施美丽乡村、设施农牧业、城镇化建设、生态环保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项目139项,总投资规模达到110亿元。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和品牌的农畜产品深加工、种养殖企业。与此同时,依托大华工业园区,承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园区和盐湖锂镁等资源的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资源精深型产业。

  城市建设方面,将实施新城大道、南大街延伸段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北极山生态公园等为主的微城建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镇。以实施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契机,把服务业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新引擎,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具有鲜明湟源地域特色的旅游消费新热点。(赵俊杰)

   大通:适应新常态建设新大通

  西宁市委常委、大通县委书记宋晨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全省“两会”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大通县将结合县情实际,准确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生态立县、依法治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首先是调优工业结构,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重点加快全省500亿元产业基地之一的北川工业园区建设,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基地早日落地,协调省、西宁市相关部门推动综合保税区落户,建设生态环保科技产业园,并加快新入驻的PVC制造、肉食品加工、石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将大通建成我省重要的火电、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基地。

  其次是调优农业结构,丰富现代农业内涵。继续加大“菜篮子”建设力度,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加快传统设施农业向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提炼推广现代农业“大通模式”。

  调优三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也是重点工作之一。将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打造农业观光采摘基地、“花儿”文化传承基地、汽车宿营基地、冰雪欢乐基地。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扩大冬季旅游规模,推进蓝雀山国际滑雪场等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业四季均衡发展。

  建设繁荣美丽新大通,就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把握新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力争早日实现大通46万各族群众的“小康梦”和“中国梦”。(赵俊杰)

   大通县县长韩生才:确保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结合省“两会”精神,大通县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将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的新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步伐,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大通的天更蓝、水更净、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今年大通县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力争取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项目,实施好宝库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将完成人工造林6.3万亩,持续推进县域主要道路、重点区域、庭院绿化建设。同时,强化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安全保护和北川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争取省、西宁市支持,分期实施好黑泉水库、西宁市四六水源地周边农户搬迁安置工程,确保水源地周边环境安全。

  以工业污染防治、二次扬尘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工矿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集中开展重点区域、道路运输、建筑拆迁工地、煤场、渣场等地二次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工作,确保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全面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实施长宁等10个片区102个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强化对现有企业的升级改造和淘汰关停,稳步推进工业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确保大通县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持续下降。(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