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青海故事:1500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14.03.2016  11:04

  自2011年启动实施“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和“高原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工程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农牧区住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程,农牧区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省累计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1428个。目前,近1500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邮政、金融和优美环境“八到乡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这些转变见证着青海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拔节生长的缤纷过程。

   从脏乱差到整洁美  

  61岁的陈生梅在海晏县金滩乡仓开村生活了30多年,提起村里的变化,她深有感触:“以前,房屋破旧不堪,垃圾满天飞,一下雨,路上更是泥泞得走不了路。而现在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村道干净整洁,家家住进了太阳能暖房。

  类似的变迁在我省成百上千个村街悄然发生。

  2014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每年建设高原美丽乡村300个”的决策,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自从高原美丽乡村实施以来,我省把解决农牧民群众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和村庄环境整治作为工作推进的重点,注重发挥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使农牧民群众在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环境日益秀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速完善,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成果正惠及全省百姓,让居住在农村的农牧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淳朴和谐乡风美  

  在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西村街道上,路旁的绿化树郁郁葱葱,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垃圾桶竖立在路边,烟头、果皮、纸屑都被村民自觉地放到里面。

  “开始的时候觉得垃圾桶没什么用,村里人没这个习惯,后来慢慢就不一样了,大家思想也改变了,看到街上那么干净,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村民祁之德说。

  在高原美丽乡村实施后,各地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从而涌现出一批“好婆婆”、“好媳妇”、“好公公”、“好丈夫”、“五好家庭”等,在村内形成了邻里互助、妻贤子孝的良好道德风尚。

  以门源回族自治县为例,通过采取“五星级户”季评挂牌制、庭院周边环境卫生“三包制”和“义务劳动日”、“环境卫生十户联帮”等活动,注重后续管理,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逐步形成了户保洁、村收集、乡镇监督的管理模式,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得到不断深化巩固。

  正如门源县泉口镇大庄村主任党山林说:“美丽乡村建设不但要做环境优美的最美乡村,还要在村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村风民风上向最美乡村看齐。

   兴产业增后劲鼓钱袋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和鑫藏香猪养殖示范基地里,一只只体格健壮、毛光色亮的藏香猪“玩得欢快”,这些外形小、矮,四肢细短的藏香猪,凭着它鲜美的肉质早已“走红”市场。

  “依托共和县铁盖乡良好的气候环境及当地的饲草资源,采用舍饲加放牧的饲养方式,实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生产绿色、环保、生态的优良藏香猪,也带动起周边300多户村民慢慢走向富裕。”基地负责人霍顺国说。

  霍顺国说:“基地存栏藏香猪8000头,预计今年出栏,算算又是一笔进账。

  “靠水吃水,在龙羊峡库区搞水产养殖和捕捞,村民一年也能挣三四万元。”“有了水利设施配套,地里种上了蚕豆等经济作物,一年能挣两三万元。”铁盖乡乡长王燕这样介绍共和县托勒台村村民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我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农牧家乐、乡村游等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真正把高原美丽乡村变成生产力和竞争力,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游走在青海乡村之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乡村越来越美,“农村让城市更向往”渐渐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