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中区引入社会力量大力推进社区"减负"

03.12.2015  20:11

   西宁市城中区围绕“三基”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引进了青海海都公众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大力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强力推进城市社区“减负”,有效破解了社区无法满足居家养老多样化服务需求的难题,实现了社区服务供给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无缝对接。

  注重试点先行,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以“三基”建设为契机,力促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省市民政部门关于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精神,引进了海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政府只做“裁判”,全程监督管理。在南山东社区、福禄巷南社区、新城社区等条件成熟的社区开展工作,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对辖区60岁以上的城乡低保人群、重点优抚对象、失独老人等1964名老年人建立了《老年人养老服务台账》。按照每位老年人每月150元的补贴标准,采取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等形式,为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开展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生活照料服务。同时,大力开展“U我好服务·政府来买单”宣传活动,开通了服务热线95060,努力提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截止11月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资金已累计投入294.6万元,为3663名老人提供服务。家住南山路13

  号上品苑的张先生高兴地说:“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但我和妻子都要上班,白天无法照顾父亲。社区现在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的困难迎刃而解了。”

  注重规范管理,构建居家养老新机制

  “海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怎么样,会不会出言不逊?自费项目都有哪些,收费标准高不高?”这是海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刚投入运营时,不少社区居民内心的顾虑。为克服这一现象,城中区着力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岗位培训机制。对服务人员进行岗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聘请多位专家学者讲解怎样与老人相处、怎样进行日常护理、怎样注意自身安全等常识。二是建立日常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考核管理,制定了《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和《服务提供商家奖励条例》,制作了《服务质量反馈卡》,按照标准化服务上门为老人服务,业务人员随机进行全程跟单。三是建立问责监督机制。制定了每单必回访制度,做到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方法“四落实”。目前,海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拥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560名服务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专职培训和系统的考核认证,真正做到了统一岗位培训、统一持证上岗。

  注重需求导向,开辟居家养老新途径

  在海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现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辖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拓展服务内容。通过志愿者开展结对服务,鼓励120余名

  社区志愿者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独居、空巢、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便捷周到的“零距离服务”。对长期在家休养的老年人,社区通过开展呼叫通服务、定期走访等形式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南山东社区、福禄巷南社区、新城社区均成立了志愿者精神慰藉小组,经常安排志愿者上门陪老人聊天谈心,进行精神慰藉,做好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工作。到目前,结成对子300对,开展活动125多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余件。福禄巷南社区开展了“情暖中秋送福百家庆,福禄居里共圆中国梦”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邀请辖区数家单位为40户困难老人送来爱心和节日的祝福,社区制作“大团圆”月饼让老人品尝,海都公众U我服务的志愿者们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理发、医疗保健、按摩理疗、爱心修锁等服务。享受按摩的张大妈高兴地说:“今天,我不仅吃到了月饼,还能一边观看精彩的文艺演出,一边享受志愿者的按摩,这样的服务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