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劳动美 “五一”特刊:劳动成就梦想

30.04.2015  16:57
核心提示: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百年之梦,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但是,梦想并不会凭空实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中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百年之梦,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但是,梦想并不会凭空实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中国梦”,同样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翻开共和国的历史,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可以说,正是劳动,成就了充满无限魅力的现代中国,也正是劳动,让我们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无不源自平凡艰辛的劳动。今天的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任重道远。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我们更应该把诚实劳动内化于心,在追梦路上,用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汇聚起实干兴邦的正能量,为自己、为家乡、为祖国铸就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李梅花“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

  进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牛场,沿着蜿蜒的水泥路一路向前,远处的雪山,眼前的牛群,还有一座孤独的农家小院,这里,便是李梅花的家。

  人间四月芳菲尽,而这里依然是疾风裹挟着寒意,雪山还未消融,草场亦未返青。“这个时间段草原上青黄不接,我得给它们补充饲料去。”说罢,她像往常一样,套上那件最熟悉的蓝色大褂向草原上的牛群走去。

  李梅花是大通牛场育种二大队一名普通的放牧员,今年是她在牛场工作的第22个年头。常年奔走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让她清瘦的脸颊上多了一丝“高原红”,高高的个子,盘起的发髻,说起话来有些局促,可是只要和她的牛群在一起,眼神里就透露着一股从未有过的安详。

  如果说,草原上的牦牛是一颗颗黑色的珍珠,那么李梅花便是最璀璨的那一颗。

  放牧工作中,抓膘、配种、育幼等环节决定着牦牛的繁活率,容不得丝毫懈怠和放松,细心的她对每一头生产母牛都有详细记录,什么时候受胎、预计什么时候产犊,她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8月份是牛犊成长的关键时期,她要根据体质对5月龄牛犊进行分段管理和适时断奶,好多小牛不适应,出现腹泻症状,她就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把小牛抱在怀里,耐心地喂药喂水。

  为减轻草场压力,每年11月份都要外出走圈放牧,时间长达三、四十天,单薄的帐篷里,冻得缩成一团,难以入睡,但第二天太阳还没升起,她已经跟着牛群蹒跚在放牧途中了……放牧的日子辛苦劳累,还要操心百倍,她却有着另一番坦然:“这是我的工作,我得把工作干好,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

  20年的执着,20载的坚守。李梅花,正如她的名字,傲骨绽放在高原,用实际行动为“恪守敬业”写下了最好注解。

  高文兰“俯下身子多干活”

  干练的短发,朴素的装扮。见到高文兰的时候,她正在圣元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染料车间为新进的学员做选料专业培训工作。

  伴随着染色车间里隆隆的机器声,高文兰开始讲述她与这份专业的“情缘”。“大学填报专业时因服从调剂分配最终与染整工程专业结缘。当时,都不知道这个专业学什么,将来就业是哪个方向。”带着迷茫和沮丧,她南下广州,在沿海开放城市国内一流印染行业做起了染色工作。

  2006年,当她听说有地毯染色加工企业落户青海后,毅然放弃了优厚待遇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从广州来到青海,一头扎进了青海地毯行业,开始了追梦之路。

  “初到公司时,染厂才开始筹建,没有染色设备,也没有专用厂房,自己就动手研究琢磨。”高文兰讲述着她和圣元的故事,嘴角上扬,一股欣慰之情浮过脸颊。 “那时虽辛苦,但我觉得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工作起来没有一点时间概念,一加班就是几天时间不回家,和家人基本处于‘失联’状态,有时候丈夫和别人开玩笑说自己是离婚的人。”

  这样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情况对她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记得那是在染厂初建的时候,有一个着急的小样单,客人需要在确认小样板之后才能下订单,为了能够赢得这张订单,她在硬件设备未成熟的条件下,连续加班48小时,染出了小样单所需的纱线,为下一道工序争取到了生产时间,并为公司赢得了第一张大订单。

  2010年3月,染纱设备还没有安装的时候,为了不耽误上海世博会草坪毯的生产进度,她只身前往山东纱线加工厂家,跟进染色进度和纺纱进度,与供应商一起加班加点赶纱线进度,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七年的坚持和努力,如今高文兰已成为染纱车间的技术骨干,并走上了管理岗位,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业务,她说:“不懂得业务,就不知道怎么去管理,要保持技术业务不减退,就得经常俯下身子多干活。”

  仁次吉“把芳香留给更多的人”

  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的村委大队办公室庭院里,有两座东西相向的老屋子,四月间的鸟叫声和着屋子里发出的“吱吱”声,让这小院更显生机。

  此时,屋子的主人仁次吉正和她的工友们一起缠线,细长的毛线一头在轮轴上一圈一圈打转,另一头经她的细心缠绕变成一个线团:“这是做藏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多花几分心思操心哩。”那时,阳光正好透过门楣照在仁次吉身上,她一边有序工作,一边用我们熟悉的乡音娓娓道来这段崎岖的创业史。

  在她尚未记事时,感冒病重,在村医疗室诊治时由于打错针剂,使她的半边身体近乎瘫痪,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治疗与锻炼,让她再次可以行走,但两条腿相差7厘米的现实给她的生命留下了遗憾,也给她日后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

  可是,生性好强的仁次吉却硬从“残疾人”队列中自强不息地走了出来,一路执着坚持,回望之时,她给自己和本村的残疾人织出了一条绚丽的“藏毯”路。

  1989年,她东拼西凑了50元学费,只身前往贵德县藏毯加工厂学习藏毯技术。这一小步的迈出解决了她的基础生活所需,也为以后组建加工厂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十余年,她在当地的藏毯厂打工、也在自家门口开过藏毯加工作坊。2004年,想要更高追求的她到藏羊集团公司学习培训技师,三年后她凭着精湛的手艺拿到了技师资格证。2007年,她回到王屯村,租用了村里几间废弃的小学教室作了厂房,创办了河东乡王屯村残疾人藏毯培训基地,并和公司签订了合同。

  目前厂里有员工50多名,残疾人就有30多名。 “村里残疾人多,没有地方打工,在这里干一天的活就能拿到一天的工资,能保障他们的生活。有几个重度残疾的,来不了厂里,我就把工具拿到他们家里去,让他们安心在家干活。”

  一个晌午过去了,仁次吉手上一块织着牡丹花图案的毯子跃入眼帘,那朵鲜艳的牡丹花似是透露着芬芳,让我们久久沉醉。捋捋耳边细碎的银发,仁次吉轻轻说道:“我只做了一件我应该做的事,希望更多像我一样的残疾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冶进福“为了铁路上那一双明亮的眼睛”

  四月的一个清晨,阳光和煦而温暖,刚刚上完夜班归来的冶进福如约出现在办公室里,脸上没有一点怠倦。“这样的工作状态对我们铁路信号工作人员而言是家常便饭,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状态和节奏。”

  平实而简单,沉稳而内敛,话不多,但谈起他的专业来,脸上却能看得到一丝兴奋的表情。眼前这位40岁出头的男子是青藏铁路公司西宁电务段信号车间一名负责人,

  “高铁开通,让我们的工作节奏更快了,技术难度也相应增加了。”冶进福带领的车间主要负责民和南站到浩门站的高铁信号维护,区间共有7个站,一个所,全长237公里。自去年九月份兰新高铁青海段开始联调联试工作以来,他和20多位员工一同扑在工作第一线。高铁信号维护工作只能在夜间作业,每天凌晨的1点至5点,当整座城市悄然寂静时,就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时刻,来回反复在这一区间内做着铁路信号的维护、检修的工作。

  高铁信号维护工作复杂、细碎,在他的眼里,每一项工作都显得那么重要,甚至,每一个工作环节他都要亲自盯控。当时兰新二线正全面施工,由于人员紧缺,各项施工无法盯控到位,他每天亲临施工现场指导盯控,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施工缺点。随着兰新二线施工步入静态验收阶段,他又带领职工穿梭于各种大小桥隧,攻坚克难、风雨无阻,连续四个多月走奔赴在高铁第一线上,没有休息。

  在冶进福看来,高铁的信号就是铁路的眼睛,眼睛一旦出现故障就会给高铁的正常行进带来巨大损失和危险。他说:“为了铁路那一双明亮的眼睛,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李国平“作科研创新路上的攀爬者”

  “近期生产,时间紧、任务重,越是这样越要跟班作业!”在扎平1井施工现场,李国平一边安排着当天的生产工作,一边准备和当班员工一起立井架。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技术带头人,再历练成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者,17年来,李国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带领着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试油测试大队在柴达木盆地的勘探道路上奋勇前行。

  2014年5月6日早上7点,李国平接到生产命令,冷东1井务必在5月9日8时前射孔。该井的试油结果直接关系到柴达木北缘构造的下步勘探计划,他带队直接奔赴现场。

  5月,柴达木盆地的凌晨还是寒风刺骨、哈气成霜。他一到井场,便和井上兄弟们埋头大干起来,这一干就是两天两夜。可就在这时,天公不作美,沙尘暴、鹅毛大雪、冰雹接踵而来。极其恶劣的天气,没有阻挡他们攻坚克难的斗志,用12个小时完成千里长途搬迁、60个小时点响第一层射孔、100个小时点响第二层射孔、一周的时间完成两层组试油和一层组的压裂任务,他带领的这支高原铁军不仅在冷东1井经历了暴风雪的洗礼,而且连续创下多项新记录。

  还没来得及品尝工艺开发的喜悦,更大的挑战来了。面对牛东探区存在的地层能量低、压裂后返排不畅、井底积液严重等难题,李国平带着员工们开展“三低”储层措施试油田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三井次的增能压裂工艺及两井次液氮拌注压裂工艺的现场试验,初步解决了牛东探区压裂液返排率低的问题,返排率均在90%以上。作为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拥有者,李国平说:“科研创新的路上,我们只是攀爬者。”

  作为一名年轻的管理者,李国平创新开展了具有试油特色的区域项目管理和“六标”管理模式,实现了安全管理靠前、生产指挥靠前、技术支持靠前、物资保障靠前,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经营指标逐年提升:单层施工周期从25.02天降至19.16天,降幅23.4%,单机年效率从8.77层组升至12层组,增幅36.8%,安全生产连续三年实现“零”目标。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