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各单位发文量排名公布

18.01.2016  19:25

 

随着《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日前顺利出版发行,学界关注的各单位发文量排名新鲜出炉。

2015年恰逢《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5周年。在这一值得纪念的特殊年份里,与新时期中国学术道路并进同行而来的《中国社会科学》,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引领学术发展为己任,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大力推动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学术研究前沿、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再攀高峰。

学科分布反映学界整体发展状况法学、文学等学科文章比重上升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一如既往保持了对学术的高标准,12期共刊发128篇文章,用稿率1.72%。

从学科分布看,2015年共刊发马克思主义文章14篇,法学文章24篇,文学文章18篇,经济学文章17篇,社会学文章14篇,哲学文章14篇,历史学文章12篇,公共管理学文章5篇,语言学文章4篇,国际关系文章3篇,政治学文章3篇。

与2014年相比,《中国社会科学》刊发文章的学科比重有小幅变化。比重升幅最大的是法学文章,由14.4%增至19%;其次是文学文章,比重由11.2%升至14%。对公共管理、语言学、国际关系等学科的持续扶持已见成效,本年度这些学科均有重要文章刊出。

学科分布反映出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发稿情况与我国学术界的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科学》所刊文章的选题立意高远,既反映了当代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视角与水平,又能够回应对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体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与代表性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分布广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

发文量居前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共有作者187人(包含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分布于76家单位。有13名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最多,约占作者总数的6.95%。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并列第二位,作者均为11人,占作者总数的5.88%。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均以8名作者并列第三,占作者总数的4.28%。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并列第四,作者数量均为7人,占作者总数的3.74%。中国政法大学位列第五,以6名作者占总数的3.21%。

从各单位全年发文量情况看,排在前三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与南京大学并列第四,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并列第五,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依次排名第六、第七,南开大学与武汉大学并列第八,排名第九、第十的单位分别是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虽然《中国社会科学》在学界地位崇高,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来说她并非无法企及的高岭之花。《中国社会科学》坚持在用稿上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不为作者的地位、名气等因素所左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不断推出新人新作。以 “职称”为分析对象考察,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中,具有副高职称的作者占总数的15%,在校生(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占作者总数的15%,均较2014年有所上升。

从作者所属单位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多年来稳居发文量前几位的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文总量相对减少,部分实力上升较快、以前较少有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的普通高校已经崭露头角。这反映出 《中国社会科学》自2012年改月刊后,作者分布范围日趋广泛和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状况。

严格制度化管理确保刊物质量文章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6项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制定、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发稿会会议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发稿会要约》等新的规章制度,对《中国社会科学》发稿会做出更具体、更细致的要求。正是历来对期刊质量管理的高度重视,奠定了《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成长壮大的坚实基础。在近年来的各种期刊排名中,《中国社会科学》持续名列第一,影响因子远远高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拉越大。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社会科学》所刊发文章在2015编辑年度共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6项。《中国社会科学》再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百强社科期刊”。在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定中,《中国社会科学》再创佳绩——获得论文奖的276篇文章中有64篇出自 《中国社会科学》、1篇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在仅有的6篇荣获一等奖的论文中就有2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

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中国社会科学》作为中国国家学术形象代表的权威学术地位,折射出她在学术界、理论界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打造引领学术发展的高端平台举办各类重要学术会议近20场

开门办刊是《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的方针。除了刊发优秀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还通过组织品牌学术活动,引领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进程与走向。

对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来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是一年中最不容错过的学术会议之一。因为这个汇聚全国社科界精英的年度盛会,“提供了捕捉最新学术动态、了解学界基本动向的良机”。

事实上,2015年9月在成都成功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只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精心打造的学术论坛之一。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办各类重要学术会议近20场。1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法学前沿论坛、6月在天津召开的第二届青年史学家论坛、9月在太原举行的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10月在京召开的首届青年法学家论坛、11月在南昌举办的第九届历史学前沿论坛、12月中旬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12月下旬在京召开的第二届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讨会以及7月在京举行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在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学者认为,这些学术活动倡导对中国问题的关注、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创新,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令人钦佩的责任担当”。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学术阔步走向世界

从学术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学术界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站在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线。

继“传统”和“启蒙”两大议题后,围绕“现代化”这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议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5月在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第三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7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在新加坡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华文学术期刊代表共同探讨当代世界的华文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建构;11月上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第三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中德两国的杰出学者围绕“经济发展、法治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多学科的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11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拉美多国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上海财经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中拉学者围绕主题“建构命运共同体:中拉整体合作的新进程”展开坦诚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和讨论。

这些高端国际论坛与国外学术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断拓展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空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