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漂族”成养老体系新考验

20.10.2015  18:53

  新华网济南10月20日电(记者叶婧、潘林青)10月21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年节”或“敬老节”。在中国,随着人口流动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老人因为告别故土到陌生城市生活而被称为“老漂族”,他们正在成为中国养老体系的新考验。

  今年是赵淑桢离开位于山东滕州的老家,“”到省会济南的第二年。早上6点半,58岁的赵淑桢准时起床,一番简单的梳洗之后,她就要抓紧时间为一家5口准备早饭。

  等儿子、儿媳出门上班了,她和老伴就分工合作,完成照顾孙女、买菜做饭、拾掇家务等工作。晚饭过后,把孙女一天换下来的衣物洗干净,再出门在小区里遛弯,然后回家帮着把孙女哄睡。这就是赵淑桢两年来在济南生活的固定日程。

  和赵淑桢相似,64岁的王秀芹是为了照看外孙才从滨州“”来济南的,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为了给女儿一家当好“后勤部长”,王秀芹格外注意家里成员的口味、喜好。“俺女婿特别爱吃馒头,俺就经常多买些面回家和面蒸馒头”。

  在王秀芹看来,看孩子并不比在老家干农活轻松。“孩子小的时候,整堆的尿布又得烫又得洗,有时候洗得我都在卫生间里出不来了。加上做饭、看孩子,做个小棉裤小棉鞋啥的,晚上11点都不一定能睡上觉。”王秀芹说。

  赵淑桢、王秀芹的生活是当今中国不少老年人生活的缩影。“中国的‘老漂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支援帮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质型,其中以支援和投靠类型为主。”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张凤莲说。

  她指出,这些老人大多从农村或者较小城市转移向较大较发达的城市,因其子女在城市安家立业而移居,他们来与子女同住主要是缓解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为子女料理家务或帮助照顾儿孙。

  和一些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自古就有注重团圆的“家情怀”,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老漂族”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据济南市槐荫区裕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仅在王秀芹生活的小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800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来自外地,其中有不少是从安徽、江苏、湖北甚至更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生活的。

  虽然“老漂族”能够与儿孙住在一起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今年77岁的朱绶玲从云南昆明“”来山东济南已经10多年了,但她依然觉得“住不惯”。“这边爱吃的馒头、窝窝头我之前都没吃过,老家的主食是大米。而且我来济南之前从没见过雪,现在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不适应北方这么冷的冬天了。”朱绶玲说。

  不仅如此,不少“老漂”还面临着和街坊四邻“处不熟”的尴尬。“在俺老家,都是一个村的,常常大门不关就去别人家串门、聊天。可到了城里,孩子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一关门谁也不认识谁,话也说不上,啥事儿也干不了,闲得慌。”王秀芹说。

  虽然是和子女生活,但部分“老漂族”并不自在,他们时常担心自己举止失当影响子女的夫妻关系。一位“老漂”在女儿家居住时,经常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

  此外,由于跨区域就诊有诸多不便,医药费用难以报销,不少“老漂族”要为此而往返奔波。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问题都使得“老漂族”成为中国养老体系的新考验。多位受访老人说,他们面临的问题需要配套的社会政策进行疏导和保障,有关部门应为老年人的流动创造客观条件。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要尽快实现全国联网,给老年人提供跨区域结算的便利。

  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跨省异地就医结算也已取得进步。

  还有受访者认为,要让“老漂族”摆脱新环境带来的不适,还需要来自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张凤莲表示,一方面,子女应多与父母沟通,注意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主动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另一方面,老年人自己也要有时间来休闲、充实自己的晚年。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