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各族群众撑起“幸福伞”

20.05.2017  16:51

  持续发力的脱贫攻坚,让千万农牧民群众走出贫困后,在田垄、草山绽开笑颜;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分享发展成果,让百姓的日子幸福满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惠及于民的暖心举措,让群众更加坚定共奔小康的信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立足欠发达省区的实际省情,在奋起赶超中,面对诸多大事、要事、急事、难事,我省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举在头上,扛在肩上。把民生改善作为最大的“使命”、最大的责任。以一张张民生实事“成绩单”,让人民群众日益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省经济社会开掘出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源泉。

   “小财政办大民生”,彰显执政为民情怀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的发展,就是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这既是我们追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优越性所在。

  这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辉映下,我省矢志不移地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让各项民生实事的福祉惠及于民。

  我省的财政之“小”,以2016年的GDP为例,全国GDP为74.41万亿元,我省为2572.49亿元,仅占全国比重的0.35%。然而,正是这相当于发达省份一个地级市的经济小省,却以“小财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擎起了为各族群众“遮风挡雨”的“幸福伞”。

  我省持续加大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地区间财力差距日益缩小,基层财力状况显著改善。到2016年底,省对下补助总量达813亿元,比2011年增加314.5亿元,年均增长10.3%。“腰里有钱”了的市(州)、县,在基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保障改善民生的统筹能力得到增强。

  安居是民生之本。家住德令哈市光明小区的焦志兰一家,面对新搬的80多平方米的楼房,恍然如做梦一样。以前全家五口人居住在离市区十余公里的六间土房里,庄稼地的收成,除去一家人的温饱所剩无几。搬到了政府补贴建成的小区,一家人从农民变成了居民,焦志兰学会了驾驶,靠政策扶持买车在市区跑起了出租车,一个月的收入顶上了以前全家人一年的收入。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44.4万户,为城镇居民圆了“安居梦”,50.2万户农牧民住房得到了快速改善,11.3万户游牧民,从以前“牛羊赶到哪里家就在哪里”,而今,在一片片游牧民定居点里,过起了定居的日子。“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换来的是群众“稳稳的幸福”。

  人民群众的小事,就是党委政府的大事。解决好了群众最期待、最关注、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工作就抓住了根本,抓到了点子上,服务就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真没想到走出职业培训的校门,就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为家里分担一份生活负担。”在国家电网同德县供电公司城关营业厅担任汉藏双语服务员的才让卓玛充满感慨。23岁的才让卓玛随家人易地搬迁到县城,在当地政府开办的职业培训班学习一年后,成为这里的一名员工,月薪4000多元的收入,也让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仅2016年,我省新增城镇就业6.3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9%,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34家······只有扑下身子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才能为群众服务得这样细致周到、有情有义,才能把各项民生实事办好、办实。

  一项民生实事投入的是真金白银,真情实感。而在其背后,汇聚的民心,凝聚的力量在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民生实事成为桥梁纽带,紧密联系党群干群

  一项项民生实事工程,从规划的蓝图到落实落地,每一个环节都须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精心谋划,汗水浸润。民生实事,贵在一个“实”字,因此与群众的生活更近,与群众的情感更近,与群众的认同更近。更因为每一件民生实事都须“干在实处”,也因此成为“三严三实”的“大课堂”,成为“两学一做”的“迎考题”。

  海拔4300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民生主题”更加突显出来。为了给广大牧民群众搭建起致富平台,不再风里来雪里去,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县里挤出资金和扶贫资金捆绑起来,在县城建起了长达数百米的扶贫创业“一条街”。街道两旁的两层建筑,一层是经营铺面,二层用于居家生活,挣钱和过日子集于一体。主要面向贫困群众,上百平方米的面积,租金“廉价”到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一批贫困群众在这里致富后就要出去创业,另一批贫困群众再接替走进来。在这里经营干肉和酥油的50多岁的旺登说:“在这里有吃有住还挣钱,政府想出来的好主意帮了我们一家,真像大雪里送牛粪一样。”

  在扶贫创业街上,同时开有两家面向全县群众、由政府埋单的“免费理发馆”,一方面免费为群众理发,一方面上藏族青年在这里学上手艺后开始创业。这样的民生实事,“实”就实在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益。“以心换心”的朴素交融,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然“水到渠成”。

  民生实事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形成联结情感与心灵纽带的同时,凝聚的共识和力量,也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

  自“十二五”至今,我省强化政策扶持,通过落实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创业服务补贴、企业稳岗补贴等各项就业创业政策,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加大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完善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打造“拉面经济”等劳务品牌……资金,在真情实感的运作中撬动了发展,为全省的民生实事描绘出一派柳暗花明。

  “事非经过不知难”,民生实事在推进过程中,实实在在成为谋民利,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在这条负重跋涉的道路上,党员干部得到了考验和锻炼,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

   “看齐意识”为民生实事释放出光热,群众新期待增添新活力

  “执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2016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期间,深入到农牧民家中,所到之处,群众住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收入如何,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情况等等,总书记都牵挂于心。

  “与细节处见精神”。总书记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为我省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正是在向习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中,秉承了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脱贫攻坚战,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才能赢得群众拥护的信念与意志,从而自我加压,推动我省民生实事工程走向更深更广。

  顺应群众新期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件民生实事,越过山岭牧场,田间地头,飞进农家牧帐。

  ——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8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85%以上;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人均标准提高15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50元,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提高350元;

  ——综合施策,最大限度解决疾病给人民健康造成的困难和痛苦;改扩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将高龄补贴月人均标准提高20元,新建3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10个医养融合服务机构;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政策;

  ——实施7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5.6万户棚户区改造和6万户农牧区危旧房改造项目……

  一件件民生实事,百姓的“贴心事”,回应着全省各族群众的殷切期盼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也决定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面对着一个扶犁耕耘的起点。

  尖扎县康杨镇格曲村71岁的回族村民王索力马,在广播里听到今年的民生实事工程,其中就有农牧区危旧房改造项目,激动得几天没睡好觉。感到自己家住了几十年的旧房有翻新的希望了,等项目落实后,打算把自己远在福建打工的儿子、儿媳妇叫回来,合力让家里变个样,自己在晚年也过上幸福舒心的日子。

  百姓的期许和愿景,点点滴滴都汇聚在民生实事的“河流”中,推着我们亮出责任和担当,快步疾行。(刘法营)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