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十项举措发展和培育民族文化市场主体

15.02.2016  16:45

  青海新闻网讯 海西州将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为统领,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着力推动全州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支持大众创业。鼓励、引导、扶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及创意人才、中小投资者、大学生兴办文化企业,支持“个转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一批成本低、孵化条件好、承载力强、融创业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创业载体,从政策、资金、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加快培育小微企业。鼓励中小微文化企业争取扶持资金,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实施“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支持微型文化企业上数量、小型文化企业上规模,加快小微文化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整合并用好中央、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结合“两核两区四园四带”特色文化发展格局,组建、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形成综合实力较强的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打造民族服饰、昆仑玉、盐雕等民俗民间工艺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以文化贸易和项目投资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培育新型文化产业。鼓励中小微文化企业积极争取州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网络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培育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扩大文化消费。争取国家和省对全州“互联网+”行动扶持,实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的横向打通。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动政府购买基本服务与个人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小微文化企业及小微文化企业份额达到30%的联合体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投标产品和服务,在价格扣除优惠政策规定范围内按较高标准执行。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继续推进格尔木昆仑文化产业园、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产业园、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产业园、天峻西王母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民族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形成铺盖州内藏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

  做好产业项目策划。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市场前景和文化产业园区优势条件,引导文化企业做好“一带一路”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鼓励文化企业依托柴达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点项目,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培育文化行业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各级文化协会为企业家提供资金、项目、人才、投融资咨询服务,更好发挥联系政府、市场和企业的纽带作用。打破文化人才职称评定的体制壁垒,逐步建立面向社会文化艺术人才开放的职称评定制度。

  认真落实有关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各项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设立州级文化专项资金和州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各市县行委出台文化产业政策,支持重点项目、文化企业、基地(园区)建设。

  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审批质量和时效,做好行政审批服务,优化政务环境。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营造环境优良的文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