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铸就发展之魂——我省深入推进“四大创建”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27.10.2014  23:38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

   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四大创建为抓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四个创建”工作在改进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重在持续

  ——“四大创建”工作常抓不懈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积极参与优化环境、转变社会风气和建设美好生活,极大地促进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省委、省政府认为,文明青海是青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体,是青海形象、品牌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把“四大创建”融入到文明青海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赋予青海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四大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常抓不懈,不断创新,才能抓出让群众满意、让社会满意的真正实效。

  拓展空间,不断扩大“四大创建”的影响力。拓展“四大创建”内涵,注重把外在活动的开展转化为内心世界的塑造,在深入开展优化环境、文明养成、共铸诚信、创建品牌、繁荣文化、科学普及、容貌整治、环境保护、奉献爱心、健康成长等十大活动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主线,努力塑造人的高尚情操、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拓展“四大创建”领域,在继续做好干部、知识分子、学生、工人、农牧民等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把工作覆盖面延伸到新群体、新组织、新职业,积极做好离退休人员、流动人员、自由职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等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文明素质。拓展“四大创建”渠道,在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作用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活动,促进互联网、手机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新阵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四大创建”持续推进的强大合力。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惠民工程和推动全局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各级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代表、委员视察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一线,追踪群众反映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推动解决难点问题。各级文明委、文明办及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机关、部队、企业、学校、社团组织的骨干带头作用,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等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发挥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社会知名人士等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创新机制,推进“四大创建”常态长效。省委、省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青海省“十二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及《关于开展“文明青海”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不断对“四大创建”提出新要求。为了使“四大创建”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制定下发了青海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着力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形成了“四大创建”工作协调、配合、指导、督查、宣传、评比、考核、表彰等工作运行机制,推动了“四大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深入发展。

  重在提升

  ——“四大创建”活力日益增强

  实践证明,群众性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效调动了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各部门运用“四大创建”的有效载体,着力在巩固、深化、拓展、延伸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着力加强思想引领、道德培育、精神塑造、文明提升,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贯穿到“四大创建”各个领域。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解决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认识问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了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浓厚氛围,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气氛、道德情感,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实践工作中,省文明委颁布了《青海省公民道德规范(试行)》,编写了《青海省公民道德规范(试行)》读本,在全省开展《青海省公民道德规范读本》知识竞赛活动,兴起了学习、宣传、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的热潮。组织开展全国、全省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和宣传活动,开展“青海好人”和“最美青海人”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活动,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青海好人。

  构筑青海精神高地。全省各族人民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构筑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点的精神高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青海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赋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新的内涵,共同铸就了青海精神高地。青海精神高地凝结了全省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是各个时期青海精神的积淀融合,更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进目标的前进动力。

  培育文明社会风尚。为了使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形象得到更好展示,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政府机关开展“公开承诺、亲切服务、依法行政、文明办事”活动;在城市开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打造文明形象”和“创建最美城镇活动”;在乡村开展“创建最美乡村”和评选十星级文明农牧户、好媳妇、好丈夫、好婆婆活动;在青藏公路沿线开展全民共建高原千里文明线活动;在青藏铁路沿线开展“文明青藏铁路”创建活动;在交通行业开展文明交通示范公路创建活动;在行业、窗口单位开展以优质文明服务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在旅游景区开展“创文明旅游区、做文明旅游人”活动;在全社会开展“共铸诚信”主题实践活动。同时,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参与度广、影响力大,公益广告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形成声势。“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大提升了环境文明、秩序文明、行为文明,人们的道德情操、文明境界得到升华,文明礼仪、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展示了当代青海人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的精神风貌。

  通过开展“四大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2011年,全省有2个城市荣获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10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35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3年,全省有16个城市(县、区)授予省级文明城市称号,有42个村镇授予省级文明村镇称号,有8个行业授予省级文明行业称号,有474个单位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重在实效

  ——“四大创建”成果惠及百姓

  “四大创建”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其成果应惠及人民,实效应经得起人民检验,让人民群众满意才是最高标准。在“四大创建”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努力在改善软环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做文章,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四大创建”的过程,真正变成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社会秩序持续优化、社会福祉持续提高的过程,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创建成果,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坚持把为民惠民作为根本目的,强化民生工程建设。2013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75.6%,增强了发展的共享性,让人民群众有更高的幸福感和舒适感。狠抓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未就业大学生专项就业培训工程,加强产业园区用工对接,公开招录和招聘高校毕业生8100多名,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8%和97%。实施安居工程,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房7.57万套。加强社会保障,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城乡医保、工商保险、艰边津贴等补助标准,各项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农牧区“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两基”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了大病医疗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层基本药物制度、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口帮扶、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全覆盖,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6%。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农家(牧户)书屋和文化进村入户等工程,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绿色电脑进西部等精神文明建设实事项目,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牧区开展“欢乐乡村”巡回演出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摄影书画展、元宵灯展等大型文化活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完成了广电网络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艺院团和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加快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推进文化市场发展。文艺作品创作和生产精彩纷呈,电视剧《青海花儿》和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百年青海》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藏羚羊》、《热贡神韵》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剧目金奖。话剧《春回玉树、舞蹈诗剧》《风从青海来》《藏舞经典》在全国巡演,汉藏双语动画片《寻找智慧精灵》,填补了我省没有原创动漫作品的空白。青海文化旅游节、国际诗歌节、三江源摄影节、山地记录片节、水与生命音乐之旅等大型文化展演活动,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