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林业产业让百姓致富

05.05.2016  15:44
来源:海东时报

   站在海东市乐都区南山的一个退耕还林点上,举目四望,草丛在阳光下泛着新绿,在春风中翻着碧浪,不禁使人产生置身于敕勒川的错觉。而在过去,乐都区大部分村庄分布在连年干旱的南北两山地区。

  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乐都区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倡导“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自由放牧”的传统逐渐改变。同时,坚持“生态立区”战略,着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切实做好生态建设保护、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旅游,实现林业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注重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并举、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文明建设“两大转变”。

  在雨润镇红坡村,教了一辈子书的退休教师赵昌清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村民没有柴火烧,大家的目光都盯上了国有林场的树木,白天砍树枝,晚上砍树木,严重破坏了生态和植被,山上下大雨,山下造洪灾,十天半月不下雨,沟岔里就断流。到了2002年,村里断了水,只能靠消防车送水解决群众吃水问题,后来政府实施“母亲水窖”工程,才基本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赵昌清说,自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山顶戴上了“帽子”,山腰穿上了“裙子”,山底有了防护栏,天上下大雨,大山成了蓄水的“桶子”,如今吃水和浇地的问题都已解决。这几年他和老伴在自家的院里种上十多种蔬菜,吃的是没有污染的菜,住的是环境优美的村庄,过上了世外桃园般的生活。

  退耕还林(草)使干旱山沟里的水流增大了,乡亲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了。历经不懈努力,乐都区共完成退耕还林(草)19个乡镇285个村。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地力贫瘠、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大面积减少,农民增加了对剩余耕地的投入,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也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加快了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乐都区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培育大果樱桃、薄皮核桃等经济作物,全区大果樱桃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薄皮核桃5500亩。在新农村建设中,完成60个村新农村绿化,在城区南北山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造林面积达2.7万亩。同时,由于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的实施,使干涸多年的山泉又涓涓流淌,秃山荒坡变绿了,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8.94%提高到24.7%。

  红坡村党支部书记赵昌存说:“现在沟岔里有了水,村里拉上了自来水,如今村里种养殖业发生了大变化,种蚕豆、大蒜、马铃薯产值高的作物多了,种小麦、油菜的少了。村上养牛、养羊、养猪的大户多了,去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639元,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群众再也不用为吃不上水而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