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啃的是“硬骨头” 打的是扶贫“攻坚战”

31.03.2016  12:44

  青海新闻网讯 今天是到曲尕追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7天,也是第一次下乡走访牧户。虽然前几天走访了在县城新源镇居住的27户牧民,但我觉得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乡。在下乡之前我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还是有一些事情是始料未及的。比如说下乡的交通工具,乡上只有1辆车,有6个驻村工作队,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曲尕追村书记扎西东智的私家车了,欣喜之余,我又有一丝不安,这是典型的“私车公用”。村书记扎西东智是一个憨厚朴实的藏族帅哥,大眼睛、高鼻梁、长头发,他也是我的司机、向导,也是教给我许多牧区方面知识的翻译老师。

  今天的天气是我来天峻最好的一天,微风。德令哈还是深秋季节,树叶还未落尽,而天峻已经下雪了,我不由的感叹:今年的冬天来得比以往都早了些。车上,东智书记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这是三社,他们今年盖了新畜棚,很好,白书记你能不能给我们争取几个?这是布哈河,这边是生格乡,河那边是我们村,你能不能申请个项目在这建个桥,这样出行就方便了。听了东智书记的话,我内心很不平静,一个村干部在加快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迫切愿望深深打动了我,我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走访的第一户是东智书记家,他算是村里的富裕户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属于那种头脑“灵光”、勤劳致富类型的,租用别人的草场放牧,牛羊满圈,家境殷实,了解了东智书记家里的基本情况后,我们继续走访。第二家是尕帛吉,1965年生,一个典型的藏族中年妇女。以前是一社(曲尕追村)的村民后嫁到三社,前年离婚后又回到一社暂住亲戚家,无草场无牲畜无收入无住房,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一个典型的贫困户。第三家是周太,1979年出生,离异,带着一个8岁的残疾男孩生活,无草场无牲畜无住房,和父母一起生活。从周太家出来,我心情十分沉重。孩子因为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入校,家庭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在思考如何筹集资金对周太的孩子进行救助之余,我也感概:做一个健康的人多好呀!第四家是吉合巴,去年为给儿子娶媳妇通过民间借贷14万,利率12%。今年为还贷卖掉了200多头牛羊,还有4万元的本息等到明年才能还上。这是我以前在电视、小说上看到的事情,今天我亲身感受了一回。吉合巴很乐观,说毕竟儿子娶上了媳妇,债慢慢还。

  转眼就到了下午五点,东智书记说另外一家太远了,路不好走,晚上他的车灯也不太亮,明天再去。原本今天计划走访五户,由于时间原因只去了四户。牧区就是这样,一家一户居住得分散,距离也比较远,有的时候路上走的时间要比在牧户家里呆的时间还长。

  返程的路上,我心里沉甸甸的。虽然以前多次赴农牧区走村入户开展专题调研,但从这几日的走访排查情况看,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对于目前牧民和牧区生活情况,我了解的还不尽全面,与偏远地区群众联系的不够紧密。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农牧区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就曲尕追村而言,水电路畜棚等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家庭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和实力,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要使这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啃的是“硬骨头”,打的是扶贫“攻坚战”。脱贫攻坚,不是简单地修路通水架电建房,而是要有产业做支撑,增强后续动力,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发生。因此,如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为他们找到一条尽快脱贫的富民产业,增强扶贫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选派干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我们一定要铭记责任、强化担当,扎实做好工作,通过精准扶贫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好,帮助群众度过难关,为加快全州经济发展步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