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刊】多元融合育新机 绘就美好新蓝图

18.10.2022  07:11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早上,戴着耳机踏上熟悉的跑道,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晚上,约上好友在唐道637的咖啡店里,卸下一天的疲惫;周末,和家人一起到文化公园、到麒麟湾,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丰富的文体旅游科普活动,点缀着每个西区群众的生活,让日子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滋味。

  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日趋完善,到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从文化传承带来的新动力,到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迭起;从体育健身设施日臻完善,到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从企业创新主体发展,到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这是十年勠力同心绘就的文旅蓝图,更是十年砥砺前进创造的西区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西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牢记嘱托作示范、感恩奋进勇争先,全面落实省、市、区关于文化、体育、旅游、科技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体育旅游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产业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风雨兼程

  文旅融合赋能创新活力

  十年来,牢固树立“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实现全区文化旅游统筹布局、一体谋划、协同推进。

  【亮眼成绩单】成立全省首家地区“文化联盟”;文旅产业主营业收入达25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唐道637商业综合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力盟商业巷步行街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处街区成功申报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率先在全市建成“15分钟文化圈”;几何书店成为青海文化对外输出的典范;拍摄留守儿童公益微电影《杏儿熟了》获全国多个最高奖项;根据原著小说拍摄历史纪录片《虎台一个王朝的背影》。

  夯实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

  实现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实现12个行政村文化广场全覆盖,每年平均接待市民3万人次。建立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建设管理机制,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全区现有专业文化工作者500余人、文化志愿者4000余人,市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团队60支,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

  以文促旅,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

  累计接待旅游人数达4874.6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达615.49亿元,累计举办文旅活动近6000场次。推进“书香之区”建设,先后投资4400万建成五峰书院9处,扶持建成8家实体书店,存书量达30万余册,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1500场次,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打造“书店+旅游+文化”的经营模式,“图书+”多业态融合模式成果显著。全区有国家级、省市级文化产业基地8家。

  以旅彰文,为文化传承带来新动力

  开展文物主题宣传活动1000场次,深入挖掘辖区南凉历史文化、昆仑文化、河湟文化,拓宽文物利用途径的广度和深度。安装城西区国家级、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8块。成立城西区古绣工艺品坊,并依托“古绣工艺品坊+家庭作坊”,形成完整产业链。完成“寻根行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调查《城西区卷》”;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越弦传承基地”1个,市级“非遗”项目5项,区级“非遗”项目6项。现有市级传承人2人,区级传承人6人。

  以文化人,文学艺术创作高峰迭起

  率先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文艺宣讲活动,获全省理论宣传先进集体。创作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等9部文艺作品。拍摄反映绿色发展的纪录片《麒麟湾》,出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西宁城西舞台作品集》,收集作品116个。

  同心聚力

  全民健身绘就活力画卷

  十年来,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均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高原体育强省建设作出西区贡献。

  【亮眼成绩单】率先在全市完成“10分钟健身圈”,实现全区31个社区、12个行政村体育健身器材100%全覆盖;打造县域足球示范区,连续成功举办七届业余足球联赛,202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示范单位”及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体育健身设施日趋完善

  全区现有各类体育场地607个,全民健身路径209个,健身器材3000多件,12个行政村全民健身广场实现全覆盖,人均场地面积2.26平方米,全民健身场地面积86.17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建成占地面积120余亩的城西区体育公园。坚持体育场馆(地)全年定时开放,节假日免费开放,开展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实现场馆信息查询、场地预订、网上报名等便民服务,辖区8家学校试行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开放。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制定《贯彻落实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行动城西区工作方案》《城西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工作方案》等相关方案。持续打造多层次赛事体系,成功举办中美篮球争霸赛西宁站、“昆仑英雄”系列活动等一系列广受各界好评的品牌赛事。成立行业协会6家,在西区办公的省、市行业协会10余家,社区文体健身队伍60余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体育从业人员2000余人。

  深耕细作 创新发展打造“科普之翼”

  十年来,不断拓展创新空间,优化创新生态,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亮眼成绩单】成功申报科技项目64项,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市级科技型企业32家;投资36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入选市级重点人才项目;2020年西宁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9.3%,超全省总体水平;已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4363人,在册科技志愿者1737人。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编制出台《城西区“1234”创新计划》《城西区关于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创新型试点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城西区关于贯彻落实西宁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总投资5亿元,建设城西科技教育大厦,围绕建设全省高端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目标,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积极申报“昆仑英才”“智慧三江源”等人才引进项目,推荐作品在青海省创业大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50名、三等奖150名,8个获奖团队入驻青海青年创业园。

  全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

  编制出台《城西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扎实推进6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1700多场次,知识有奖答题活动300场次,志愿活动600场次,受益人群达30万人次。共建设科普画廊12个、基层科技馆5个、少年科学院2个、科普e站16个,辖区31个社区、1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科普图书室和科普宣传栏。

  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

  顺利完成全区一镇七办科协组织成立工作,吸纳24名各领域基层科技人员加入科协组织。成功召开城西区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全区各级科协组织始终坚持“四服务一加强”职能定位,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筑牢了工作基础,拓展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