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村史馆里说变化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刘书记,咱啥时候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啊?”
“别急!叫大家到村史馆集合。”
10月26日上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柯柯镇西沙沟村村民在驻村第一书记刘斌杰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驻村干部,我们要切实把大家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把实事办到乡亲们的心坎上。”刘斌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讲述了老百姓最关心、最期待的事和最美好的未来。有那么多的好政策,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我们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着感想。
交流中,大家看向村史馆中西沙沟村的历史沿革,“你们看这张照片,那会儿咱还住的是土房子,路上也到处是土,生活不方便不说,遇到雨雪天气还担心会不会有安全隐患嘞!”
世代居住在西沙沟村的苏世福不禁感慨:“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闲了还能去书屋看书下棋,去小广场上锻炼身体,这不就是大家伙一直盼望着的好日子嘛!”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并露出幸福的笑容。
十年前,苏世福一家七口人还住在5间土坯房中,2012年房屋重新翻修,土坯房变成了砖房,“家里现在有了液晶电视、洗衣机、无线网络,还通上了天然气,城里有的,我们也都有呢!”苏世福说。
不离故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就能享受更好的公共资源,村民们的幸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随着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着广大村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的观念,如何让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已渐渐成为他们内化于心的自觉行为。
村民孙秀奎说:“过去我们哪儿有定点扔垃圾的习惯啊!现在,乡亲们都是将垃圾集中放在门口的垃圾桶里,大家都主动自觉地保护村里的环境。”
“大家说得都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咱们的村子真的是大变样了!从围墙大门到柏油马路,房屋也贴上了保暖层……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刘斌杰笑着说。
“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腰包也鼓起来了,借助国家出台的各项好政策,我们家除了出租商铺、晾晒棚的租金这些固定收入外,外出务工的收入也不少,可以轻松供孩子们念书了呢!”苏世福说。
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项目,西沙沟村顺利完成住房新建、改建,村里绿化亮化工程也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
“村里的变化我们有目共睹,如今大家还有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越建越好,多彩的农村文化让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刘斌杰说,村集体经济通过商铺、晾晒棚、沙场的出租和公益林补偿款、入股分红等,不断发展壮大。
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在西沙沟村,不变的始终是淳朴的民风和村民间浓厚的情谊。
逢年过节,党员们都会提着大包小包去看望村中的留守老人,“叔,您最近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一定要跟我们讲啊!”“奶奶,您最近身体还好吧?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吧?”一句句问候,温暖着大家的心。
西沙沟村还是一个蒙古族、回族、藏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村。多年来,村民们互相尊重,彼此帮助,始终团结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深入每个人的心里。“在村里,各民族群众生活融洽,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样,真的挺幸福的。”作为少数民族,苏世福深有感触。
不知不觉间,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宣讲仍在继续,大家都没有散去的意思,村史馆里时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