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照亮前路 ——记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互助县塘川镇双树村党支部

15.07.2019  08:53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平整土地不停步。(资料图片)

 

  第一任支部书记胡成海(左三)和党员们交流心得。(资料图片)

 

  双树村曲艺队活跃在村头巷尾。(资料图片)

 

  双树村“红色”展馆,让先辈精神永世传承。

 

  现任双树村党支部成员召开支部会议。

 

  从1978年大队党支部组织扩建双树村小学至今,学校的基础设施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胡成海艰苦奋斗的革命经历。

 

  1952年,支部成员袁忠寿亲笔书写的赴苏联参观回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双树村村委会广场上,一座三层青瓦白楼,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双树人的革命历史、红色记忆。这里是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馆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沉淀着历史沧桑,写满了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

  胡成海、袁生英、袁忠寿、胡明伟、李录邦……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五个人,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了可歌可泣的事业。

  双树村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塘川河西岸,原有的村落陆续被一座座漂亮的二层小楼取代,蝶变成为现在的美丽乡村。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曾经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土坯房,它昏黄、陈旧、矮小,但就在这里,红色的革命火种,以星火燎原之势照亮了这片曾经苦难的土地。

   诞生

  盛夏时节,土族之乡绿树成荫、油菜花香,到处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69年前,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诞生了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塘川镇双树村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双树村,走近那段难忘的岁月……

  时间定格在1949年。那一年9月5日青海解放,9月12日互助县解放。

  “9月12日,我们一家下地割麦时,听人说解放军从宁互东路开进了县城威远堡。当时,我想解放军穿什么衣服,长什么样,来了以后会干什么,他们对穷人好不好?我的这个疑问,10月的一天得到了回答……”首任党支部书记胡成海的回忆录里有这么一段,他说的答案是征粮建政工作队的到来。

  10月,互助县委派由刘元祥、郝凤洲为正副队长的征粮工作队进驻双树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在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同封建残余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重点培养贫雇农中的积极分子,也就从那时起,革命的火苗在胡成海等人心中燃起。

  “你入党,害怕不害怕?”

  “害怕了,就不会站在这里。我不害怕。”

  ……

  11月2日上午,刘元祥、郝凤州等人来到胡成海家,同时叫来同村的胡明伟、袁生英、袁忠寿、李录邦,为他们秘密举行简短而庄严的入党仪式。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在胡成海家的房顶上,他们庄严宣誓。

  1950年2月8日上午10时,一区区委组织委员苏仕仁来到胡成海家开党员会议,准备成立双树村党支部。

  “哪里开会?”

  “你家房顶的四周有一米多高的女儿墙(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屋顶开会易警戒,更安全。”

  就这样,苏仕仁、袁忠寿、袁生英、胡明伟、李录邦、胡成海依次登上了木梯,在胡成海家北房房顶西北角围坐一圈,中间一张小炕桌,带蓝花的白瓷碗盛满了水。一场屋顶上的秘密党员会议召开了,由五名党员组成的中共双树乡(今塘川镇)双树村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是青海农村党组织发展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党员会议。胡成海任支部书记,袁忠寿任宣传委员,胡明伟任生产委员,李录邦、袁生英任支部成员。会上规定,今后每半月或一月开一次支部会,研究发展生产事项,宣传党的政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此,胡成海家门前的那块香粮地(家族共有的地)就成了他们秘密开会的地方。

  尽管早春的土乡乍暖还寒,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这样庄严诞生了。热血沸腾的五名农民党员谁也想不到,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必将载入青海农村党组织史册的光辉时刻,而他们正是这段光辉历史的创造者。在他们的带动下,1952年互助全县建立党支部33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6个,党员总数达255名,农村党员152名。从此,星星之火燃亮土乡山村。

   精神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总会积淀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并成为激励这个国家和民族继续前行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双树村党支部成立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带领人民群众在民主革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逐渐培育形成了“奋勇争先,永不停步”的红色双树精神。

  胡成海已于2017年7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90岁。今天我们只能从胡成海饱含深情的回忆录里,了解到这位老党员、老书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点点滴滴——

  1927年7月,胡成海生于双树村。父亲常年在外谋生,他的童年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尽折磨。新中国成立,胡成海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自从加入党组织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

  当时,胡成海既是双树村民兵大队长,也是双树乡的民兵大队长。1950年农历三月的一天晚上,10多名土匪攻打乡政府,袁忠寿、胡明伟各拿一支枪,胡成海、袁生英则手拿长矛,配合乡干部,在后半夜击退了土匪的骚扰。

  1950年7月,胡成海任大通苑乡指导员,受组织委派深入当时隶属于互助县的岗冲乡娘娘山剿匪。面对气焰嚣张的匪徒,他毫无惧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即使是死,也要为新中国而死!

  1962年6月,时任互助县种猪场场长的胡成海,由于猪场办得红火,受到省畜牧厅领导的关注,选派他到海西州支援工作。这一去就是20多年。

  1971年6月的一天,他在担任柴达木骆驼场二队队长时,应州气象站请求,队里派马车去帮助搬运木材,由于一名主驭手有事请假,他便带病前去协助副驭手。工作期间一匹马突然受惊,咆哮着乱踢起来,使另外两匹马受惊跑了起来。当时胡成海发现副驭手还在车上,顾不上多想冲了上去力挽缰绳,副驭手得救,但车轮却将他的三根肋骨压折,脾脏压碎被切除,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我从不曾后悔,因为危险时刻才能展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的真正本色。”对于力挽惊马的英雄事迹,胡成海在回忆录这样写道。

  后来州气象站的领导专门送给他一本《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小红书,并在扉页写有“赠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领导干部胡成海同志!”胡成海一直珍藏着这本书。如今,这本小红书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里的镇馆之宝。

  这以后,一位老上级曾动员他调回老家,但他婉言谢绝。对此,时任大柴旦区委书记的杨义侠曾对他说:“你坚守柴达木精神可贵!”

   信念

  因为伤残,1975年组织让胡成海在镇中学和粮食局两个单位做出选择。他以自己文化水平太低为由,选择了粮食局。对此,朋友们笑话:放着事业单位不去,去企业。家人埋怨:不为自己,也应该为孩子。而他却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自己心里有杆秤。

  生活上简朴,经济上节约;对自己要窄,对别人要宽;宁扶别人的水缸,不扶自己的油缸。这是胡成海一贯的作风。这一点,妻子郑有兰用七个字总结:思想好,从无自私。

  当我们在西宁市城南新区的胡成海女儿家里,见到今年80岁的郑有兰时,一种敬佩油然而生。这份敬佩缘自胡成海,也缘于与胡成海同甘共苦的革命伴侣。

  1956年,当时只有17岁的郑有兰嫁给大自己12岁的胡成海,深受革命影响的郑有兰,不久便加入了共青团。“党团带头,什么活都干了,什么苦也吃了。”郑有兰回忆说,带头劳动,和十几个团员磨了40天的面,存放在农家面柜里,贴上封条。1960年闹饥荒时,一斤不少全部救济了邻村两个大队的社员,而双树人却吃着代食品(树皮等)。

  “他忙里忙外,经常回不了家,家务事从来没有指望过,他还要求我要比别人多参加义务劳动,要帮助关心那些困难家庭,其实我们家又何尝不困难。”郑有兰说,他说自己做得正,才能说服人。我义务缝牛毛帐房、打扫卫生、拾驼粪,每年下来,我的义务工日达到45天以上,是全场家属中最多的。

  一次,一位领导问郑有兰缝帐篷一天1.5元干不干,他一听,马上说挣钱的工作不干。郑有兰当着全场职工的面顶他,“毛主席给你规定了吗?”胡成海却说,凡是驼场领钱领物的地方我不去,凡是驼场挣钱的活儿你别干,这是我的家规。又一次,郑有兰在野外拾骆驼粪时,被附近油库的狗追咬,她扔了30元的装粪骆驼毛包负伤狼狈而归。胡成海见状,批评她损失了驼场财产,要她去捡毛包。无奈,郑有兰带着包扎的伤口又去捡骆驼毛包。

  “他调到粮食局,心想能吃点好面,但却不想胡成海连门市部的门都不进。遇到涨工资的机会,他让给别人,就连粮食局给他投票的职工都想不通。家里五个孩子,全都是自己考试招工参加工作,他没有管过一个……”郑有兰说,因为家里人口多,只能辞去家属队的工作,甘愿作了一辈子的家属。

  翻开胡成海的履历,上面记载着他的足迹:1950年7月任大通苑乡指导员,1951年任互助县一区区委宣传干事,1952年7月调任互助县三区区委组织干事,1955年2月任互助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副站长,1958年调任互助县沙塘川公社党总支书记,1960年6月任省畜牧厅所属互助县种猪场副场长,1963年6月调任畜牧厅柴达木骆驼场二队队长,1975年5月调任大柴旦粮食局局长,1985年3月因残退休。

  “我有两个娘,生养我的是娘,培养我的是党。”

  “党员要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见了利就躲。党员干部只有无我,才能为公为民。”

  ……

  胡成海坚定信念,一心跟着共产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正是一名老党员的螺丝钉精神,也为今天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传承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党支部的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缩影。胡成海等老党员播下的革命火种,点燃了颗颗火炬,接续传承,光照四方。

  有人说,“双树人倔强”,有人说,“双树人机敏”,也有人说,“双树人苦性好”。回首69年间双树村每一步发展,或者分析双树人不断书写全县乃至全省第一,都离不开“奋勇争先,永不停步”的红色双树精神。

  党员袁忠寿作为一名“中国农民”赴苏联考察归国后,编写《我从苏联回来》,并分赴全省各地宣传介绍苏联的经验,对推进全省农业合作化进程、试点高级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有了全县第一个初级社,第一家规模最大的农村供销社,第一个由30辆大板车组成的运输队。60年代,成立全省规模最大的青杨育苗基地,全县第一个有组织的集体副业队,第一家村办企业砖瓦厂。70年代,组建全县第一家农村手工木料加工厂,创办集体企业青稞酒厂,通电,扩建小学。80年代,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国家级“八眉猪”种质资源定点保种单位——“互助八眉猪”保种场,拥有百人的农民运输队,涌现出了袁忠泰等一批经济能人。2003年,全省规模最大的土族民俗旅游接待企业——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在威远镇小庄成立……

  这一切,不仅是双树人的骄傲,更是这个红色文化村的自豪。进入新世纪后,双树村创造性地提出“党建强村、产业兴村、技能富村、农业稳村”新思路,坚持倡导勇闯市场,当技能型农民,以先进文化引领乡土文化,以现代文明培育乡风文明,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精神家园,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实施“蚕豆小麦百亩示范田”、洋芋和杂交油莱千亩育种基地项目,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牛羊育肥场、餐馆、榨油厂、铝合金加工厂……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袁广珠说,目前,双树村共有农户831户3334人,党员58名,总耕地297.6公顷,人均耕地0.07公顷。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全村现有商铺128家,一半人家住楼房,70%的人家有汽车,全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持续增强。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0258元,仅务工总收入达2400多万元。

  “共产党的干部,没有谋私的权利,只有为公的义务;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是双树村党员干部69年来不变的庄严承诺。

  发挥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秉承“奋勇争先,永不停步”的红色双树精神,成为历届双树村党支部始终不变的追求。

  69年沧桑,69年巨变。今天,当我们站在迎风飘扬的国旗下,体味“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1个大字时,分明感到,红色双树,筑梦正当时。

  本版资料图片由互助县委组织部供图,其余均由记者黄灵燕摄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