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镜头看新班彦

24.08.2018  10:13

  班彦村民跳起安昭舞庆祝两周年

  班彦村妇女在制作盘绣

  新村鸟瞰

  青海新闻网讯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亲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调研易地搬迁工作并作了重要指示。

  8月23日,当记者再次走进班彦新村,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富有现代气息成行的路灯,黄蓝相间的红砖围墙,崭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处处展现着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带来的新气息。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时说,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两年后,班彦村的村民都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居,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无疑是对总书记深切关怀的最好回报。

  载歌载舞庆祝两周年

  七彩的互助流光溢彩,七彩的土乡花团锦簇。8月23日上午,在班彦新村的文化广场上,百余名身着七彩花袖衫的土族阿姑跳起了安昭舞。优美的安昭舞,高亢悠扬的花儿,绚丽的七彩袖成为蓝天白云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班彦新村两周年之际,互助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铭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举办了庆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班彦新村两周年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对各族群众的感党恩教育活动,展现易地搬迁新成果,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从8月22日开始,土族赞歌大赛、摄影书画艺术家“走进班彦”采风、“感恩祖国·感恩党”主题文艺专场演出及土族安昭表演、土族刺绣展、土族美食展示、篮球邀请赛等各类活动在班彦村相继开展。

  连日来,土乡群众和省内外游客在班彦村赏安昭、尝美食、品酩馏酒、看篮球赛……大家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班彦村的新变化和新风貌。

  从易地搬迁到产业发展,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这两年,土乡儿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班彦村时的殷殷嘱托,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站在新高度,坚定不移推进脱贫攻坚。

  土族盘绣架起妇女致富桥

  土族盘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土族人民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钉……晒着暖阳,李卓卡坐在新家的沙发上认真地做起了几天前未完成的一副盘绣作品,一根银针和两根彩线在她的手间自如穿梭,不一会功夫,一朵七彩艳丽的“太阳花”便绣制完成。

  “我们这边家家户户的土族妇女基本上都会这门手艺,以前我们村没搬迁下来之前盘绣都是用来打扮自己,或送给家人、亲友,没想到现在还能用这个赚钱呢。”李卓卡说。

  随着土族盘绣不断走俏市场,往昔土族群众的衣服装饰物也成了脱贫致富的门路,班彦村的土族妇女瞄准了这个赚钱的门路,纷纷拿起针线,做起色泽艳丽、图案美观的盘绣手工艺品。如今,班彦村已确定盘绣产业户145户,其中贫困户71户,形成“公司+基地+带头人+基地成员”“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户监督、合理分配”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

  民俗农家乐助农增收

  住上新房后,班彦村村民吕有辉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才两个月,红火的生意已美名远扬。吕有辉告诉记者,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仍感觉像在做梦。“看我们现在的村子,房子新了,路平整了,家家户户争着干活了,人们的精神头儿都变了。我也越来越忙了,虽然忙着、累着,但是我的精气神却很足,充实的日子,每天都过得比蜜甜。对今后,我是信心满满啊!”吕有辉说。

  “两年前习总书记来村里,嘱咐我们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我自己有点做饭的手艺,就在自家小院儿开办了农家乐餐饮。搬迁到这里以后,正好我们家的位置紧邻公路,位置好,客人一进村就能看到。”村民吕有成说,如今,家里挣钱的路子多了,花钱的地方少了。孩子上学免食宿,老父亲生病吃药有医保,还享受养老补贴。

  新房子、新生活、新路子。如今随着班彦新村的名气越叫越响,这个从零开始的产业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村里打算开办农家乐的人也越来越多。

  搬出大山天地更宽

  错落有致的院落、具有现代气息的成行路灯、黄蓝相间的红砖围墙,在班彦村,处处展现着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带来的新气息。

  半个多月前,78岁的吕有荣老汉和两个儿子一起开起了农家乐,由于他家主营的风味羊系列味道好,颇受周边群众和游客的欢迎。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改善了吕老汉家的居住环境,也坚定了他们挖掉穷根子的决心。

  说起以前的日子,吕老汉说,那只能用“穷”和“苦”来概括。当时,班彦村5社、6社的129户484人居住在离新村7公里的沙沟山上,从平大公路下来后再走弯弯曲曲的土路,绕过好几个山头,才能望见散布在山坳里破旧的院落。

  在海拔2800米的山区,吃水是个大问题,村民们只能到山根下的一处泉眼里取水。后来,改为用牲畜、手扶拖拉机拉水,虽然缩短了取水时间,但泉眼里的水依旧小得令人心慌。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现在清澈干净的水竟然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

  住在山上的时候,吕老汉家原先只有5间土坯房。2016年,村子整体搬迁到川里的公路旁后,吕有荣与小儿子合住,大儿子另过,都有了一个小的院落。83平方米的房屋被合理地分成1厅3卧1厨,足够一家人居住。政府给每户修了卫生厕所和养殖棚。吕老汉家液晶电视、冰箱、冰柜样样不缺,家里装修得焕然一新。

  为让农民有更多赚钱的门路,村里开展了挖掘机、烹饪、电焊等就业技能培训,150名村民参加了培训。新村里统一修建的养殖区也成了村民发展八眉猪养殖的基地,经营商铺、实施光输项目、退耕还林等都也逐渐成了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小土路变成致富大道

  要致富先修路。可吕有荣老汉觉得曾经山上的路却修得异常艰难。吕有荣的老伴儿琪将什姐19岁时嫁到这里如今已有47个年头了。那时候通往沙沟山的道路就是一条羊肠小道,路的一旁是陡峭的山坡,走在路上总怕一不小心掉到沙棘丛里。刚过门不久,她摸黑去山下背水被滑倒,吓得几天都不敢去背水。

  后来,政府修建了一条一直延用到现在的土路,一般的农用车、轿车、货车都能通行。2015年,村道硬化项目惠及到这个土族小村落,但那时候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也正式立项,所以保留了原来的土路,又从山洼里修了一条水泥硬化路,方便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

  如今,坐落在平互大公路边的班彦新村,出行难已成为村民们的过去式。北至互助县城,南通平安区,出了村口,来往的公交车辆随便招手就能上车,而许多村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购置了小轿车。

  金秋时节,麦浪滚滚。吕有荣老汉送我们出了村,互道再见之后,老汉捋一捋花白的长须,又放眼环视着他熟悉的沟沟梁梁,仿佛在憧憬着土族山乡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