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人民公园建设往事

20.11.2015  18:55

  始建于1958年的人民公园凝聚着几代西宁人的美好回忆,今年,这个西宁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公园将迎来50年来首次大改造。今天,让我们在期许明天美好画卷的同时,在《青海视野》里走进人民公园的昨天,看看人民公园的发展历程。

  在人民公园及园林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西宁人民公园的见证者——86岁高龄的王新民老人,这位曾经的西宁市园林局局长、党委书记向记者动情地讲起人民公园的往事,他对人民公园发展历程的记忆是那么的清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家人逛人民公园是一种自豪。

  河滩地上建公园

  “1949年前西宁只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公园,那就是麒麟公园。后来麒麟公园改为胜利公园,1960年开始修建黄河路的小游园。”老人在回忆中打开了话匣子。在老人工作过的多个岗位中,对人民公园的记忆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西宁人民公园的建设是从1958年开始的,这点毋庸置疑。至于修建背景,这和当时我们青海的建设和西宁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急切地希望能有一个供西宁民众休息、娱乐的场所。就此青海省委、省政府,西宁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西宁人民公园。“那时候真是举全市人民的力量在修公园,从某种意义上讲,西宁人民公园是全市人民修出来的。”

  至于为何选址在这里?这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这里原来是一片河滩地,但有很多泉眼,汩汩的泉水让这里的灌木丛生,有几分绿意,绿色对当年的青海是十分难得的;二是这里距西宁市区只有2公里左右,符合公园的选址要求;三是这里是湟水与北川河交汇处对今后公园的用水需求有利。凡此种种,西宁人民公园就在这种背景下修建了。

  1990年的电转马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回忆。

  昔日公园什么样

  “当年,人民公园隶属于西宁市公园管理处,管理处干部职工只有八九个人,所以说,西宁人民公园是西宁广大市民修建的一点都不为过。”王新民说。在采访中,西宁市兴胜巷社区的李秉中老人对此还记忆犹新,他当年还参加过西宁人民公园的修建。1958年正在西宁师范上学的李秉中只有18岁,他和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到了公园的建设中,修路、挖坑、栽树……作为高中生他们每次劳动的时间需要2——4天。“我们都是自带干粮出工,那时候的劳动场面很是红火啊!”李秉中自豪地说。“当年栽的主要是杨树,因为相对于其他的树种,杨树更容易成活。”王新民解释道。

  没有围墙、没有路、没有树木、没有亭台、没有花卉……人民公园的昔日很寒酸。《西宁市人民公园志》对此的描述是这样的:人民公园建于1958年,建园初期是一片河滩灌木林,园内杂草丛生,坎坷不平。1960年开始修建动物园,1964年发动全市群众开挖人工湖,同时修建了花卉温室、展览室、接待室、票房、亭子、围墙等,铺设了主干道,公园1964年底基本成型,正式开放,供广大群众游览、观赏。

  江河源喷泉的记忆,你在这里照过相吗?

  十万大军挖西湖

  说起人民公园的修建,人工湖的开挖是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人民公园的人工湖分西湖和东湖,当年十万大军开挖的是西湖,也就是现在人民公园的人工湖。”王新民说。

  对于1945年出生的刘瑞源而言,有关开挖人民公园人工湖的记忆是热火朝天的场景。50年了,每当他沿着西湖缓步而行,1964年在这里挖湖的情景就历历在目。

  在上世纪60年代西湖刚开建的时候,西宁市党政机关、企业单位、大中学生各单位划分片区开展义务劳动,集体组织挖掘人工湖。刚在青海师范学院上大一的刘瑞源就是义务劳动大军中的一员。“那真是热火朝天的场面,虽然是义务劳动,却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生怕落下了自己。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我们都是用铁锹、背斗,肩扛手提来挖土石方的,我们用了几周时间挖好了负责区域。那块地土质不好,很坚硬,一铁锹下去,总会磕出响声,三米深的大坑费了大家不少劲。挖出的土就堆在坑旁,再由专门负责运土的同学拉到湖北边。”“堆土成山,现在人工湖中的湖心山就是这么来的。”王新民老人解释说。

  对于全市人民开挖人工湖的场景,现在已是耄耋老人的胡义在《有感于人民公园的发展变化》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尽管那浆糊般的臭稀泥,脚踩下去,拔不出来,树根、草根纵横交错地深深扎在土里、稀泥里,难铲断、挖不出,人们有的手掌划破了,鲜血直流;有的脚上泥血模糊,仍坚持在泥团里争夺“阵地”。经过昼夜轮流连续拼搏,仅几个月时间,人工湖的雏形与人民公园的轮廓呈现出来,一座靠湖心北面的假山巍然屹立。人们心情舒畅地高呼:“胜利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民公园大门。

  水是怎样引进的

  西宁人民公园的人工湖,是仿照西湖的样子建设的吗?对于这样的疑问,王新民给出的解释是,对此没有准确的说法,但在建设中肯定是借鉴了西湖、玄武湖的建设蓝本。

  经过10万大军近一年时间的大战,最深处有5米,浅处也有2米的漏斗型人民公园人工湖的建设基本大功告成,有堤坝、有假山,可湖水从哪里引进?

  其实引进湖水的难度并不是很大,那时候湟水河就在挖好人工湖的北边,在当时西宁市园林管理所的负责下,一条由湟水、北川河通往人工湖的人工水渠就被挖掘出来,渠水挖通后,当潺潺的河水灌入人工湖后,人工湖的用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人工水渠也就完成使命,就地填埋。“你现在在秀水路段还能看见当年人工水渠的痕迹呢!”王新民说。

  “如今,我一想到西宁人民公园人工湖里曾经有我们流下的汗水,豪迈之情便油然而生,没想到我们曾经挖过的人民公园,变得这么美丽,今后还将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今年已经70岁的刘瑞源欣慰地说。

  我曾在这里挖过人工湖。

  白如冰

  公园匾额谁题写

  你知道咱们“人民公园”几个字是谁题写的吗?这是1958年由当时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白如冰题写的,白如冰可是当年的名仕。王新民老人向记者爆出了猛料,据介绍,白如冰是陕西清涧袁家沟村人,原名白树勋,化名高超。曾任政务院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山东省省长,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等职。白如冰是应当时青海省委、省政府邀请题写了人民公园的匾额……

  人民公园的动物展区只是由一个私人流动展览队逐步发展起来的,起初只有一只金钱豹、几只猴子和熊;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公园内没有草坪、树种也不多;1992年,人民公园开始引种郁金香……有关人民公园的往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在回顾人民公园的往昔时,将目光投向人民公园的明天,因为建园5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提升改造,将让青海人记忆中的人民公园大变样!

  本版部分图片由西宁人民公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