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垃圾露天焚烧再追踪

09.05.2014  08:17
核心提示:一居民社区被垃圾焚烧点包围◎本刊记者朱艳撰文 摄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英在讲解垃圾露天焚烧所带来的危害尽管逼人的雾霾似乎人人得而诛之,但是垃圾露天焚烧依然在京城不断上演,《环境与生活》曾专门报道露天焚 一居民社区被垃圾焚烧点包围
◎本刊记者  朱艳  撰文/摄影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英在讲解垃圾露天焚烧所带来的危害
 
尽管逼人的雾霾似乎人人得而诛之,但是垃圾露天焚烧依然在京城不断上演,《环境与生活》曾专门报道露天焚烧垃圾的危害,以及北京“黑桥村”、“富力又一城”等地露天焚烧的情况。近日,“富力又一城”附近的“万科青青家园”的居民,又被迫开始与露天焚烧垃圾的行为“斗智斗勇”。谁点燃了这些垃圾?黑桥村和富力又一城的命运如今又是怎样?本刊继续关注中……

“我们其实是做了一件政府该做的事情!”万科青青家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东五环外,京哈高速路南侧)小区居民张延对《环境与生活》记者说。10月19日,张延和邻居们在小区举办了一场有关垃圾露天焚烧危害的科普活动,他们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孙英教授和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卫潘明,为大家讲解露天焚烧垃圾的危害以及该如何防止这些危害的知识。
 
我们自己的家“起火”了

活动的主导者张延一直强调,这次科普活动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认识到垃圾露天焚烧的危害,希望大家通过一起努力来解决问题。当天的活动并没有得到小区物业的支持,张延他们只能在小区的休闲区拉起横幅,摆上桌子、电脑和音箱,向居民发放科普宣传单。

此外,青青家园不但拥有网上业主论坛,还建立了“空气治理小组”QQ群,以及“青青空气小分队”的微信群,并设立专门的电子邮箱,由志愿者给居民解答相关问题。

从“富力又一城”步行15分钟,就能到“万科青青家园”。

从去年初开始,张延一直在为黑桥村的垃圾露天焚烧而呼号,起因是她发现丈夫经常工作居住的黑桥村艺术区垃圾随意丢弃,光天化日之下就被焚烧,熊熊大火把垃圾房都熏黑了,成了“著名的黑屋子”。黑屋子旁边就是幼儿园和小学。

尽管这场反对垃圾露天焚烧的运动从最开始一大群人参与,到最后只剩一两个人在坚持,但是“在环保组织和媒体的帮助下,我们成功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相关政府机构把土地硬化,同时让原来的垃圾站即“黑屋子”规范化,并责任到人,“我们再也看不到这里的熊熊大火了。”不过,在张延为黑桥村的垃圾露天焚烧问题奔走时,她自己的家也“起火”了。张延住在万科青青家园的南端,紧贴马路,马路对面就是农家的果林。她和邻居高青、来自香港的黄女士当初为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才来到这个远离市区的地方,选了最后一排房子安家,“我现在才发现自己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了!”带着浓烈港台腔的黄女士形象地调侃自己生活环境的改变。她们本意是想生活在郊区,当时万科青青家园这个超低密度的小区恰好符合要求,“一来到这儿,满目尽是荷花池、果林,很漂亮的!”

青青家园小区居民在看自己生活区的垃圾焚烧点地图
 
点火者称居民“太娇气”

“我们每天晚上散步或者清晨起来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鼻孔发痒,呼吸困难?或者闻到异味,比如说烧胶皮的味道。”当天,张延主持了这个科普活动,其时,深秋的风不断地刮,不时夹带着一股淡淡的烧塑料的味道,然而富力又一城的居民小丹告诉记者,“我们常年闻习惯了,这点儿味道几乎闻不到了。”小丹是富力又一城的环保积极分子,垃圾露天焚烧问题持续了两三年还没解决,她准备自掏腰包设立一个小型空气监测点,测量空气中PM2.5以及各类重金属的实时数据。

这个工作也是张延和邻居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们准备将收集好的垃圾焚烧点的资料,以及接下来一个月测量的空气质量数据上报给有关部门。”虽然能感觉到焚烧源在哪个方向,但当居民去问的时候,点火的人要么不承认,要么漠视,“我们看见一个村里的妇女在烧塑料泡沫,上前叫她不要烧,她还觉得我们太娇气,小题大做!而她的丈夫就在旁边吃饭。”黄女士说。

事实上,万科青青家园很多居民的身体已经开始“抗议”了,2008年从德国回来的英女士,被诊断出对灰尘过敏。医生告诉她,去空气好一点的城市症状会缓解。英女士说:“每到秋季,早上就不停地打喷嚏,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感冒了,但是第二年更加严重了,我才去看医生。”

为了弄清楚小区周围的垃圾焚烧点到底有多少,青青家园小区居民毛继辉做了一项秘密工作。他和邻居利用业余时间去寻找焚烧点,找到一个就在手机地图上标下来,几个月下来,仅万科青青家园周围的焚烧点就密密麻麻,这还不一定标全了,因为说不定哪个地方就冒出一堆被点着的垃圾。

9月9日,万科青青家园居民在汽车里拍到小区附近正在焚烧的垃圾。        万科青青家园业主 /供图
 
“打过举报电话,但没人理”

当天中午活动结束后,记者在黑庄户乡郎辛庄村民薛凤超的指引下,来到青青家园的南边,走进果林的一条土路,路西有一条“纯天然绿色蔬菜养殖园”的横幅,横幅后面的果树上面挂满了红色的果子。继续往南走,路西出现一排低矮的房子,住着几户村民。看到一行人走过,村民私下嘀咕,在村民对面的马路东边,还有一片被围墙包围的房子,“我扒到围墙上往里拍过照,发现是物流公司的仓库。”薛凤超说。在围墙下面散乱堆放着黑色袋装垃圾,地上有焚烧痕迹。

薛凤超是垃圾焚烧的直接受害者,“很呛!打过举报电话,但没人理。”让他更担心的是这片以高新农业名义划走的郎辛庄集体土地的未来。“这片地腾出来才20多天,就这样了。”薛凤超和另一个同乡显然很着急,他们指着路西的一块空地,上面堆满了建筑垃圾、塑料包装袋、塑胶带等,“这是真正的农地呀!”

他亲眼见过西南边不远处一块400多亩的农地,仅仅经过7年就沦为一座垃圾山,“上面长满了草,最高处有十多米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山呢。”记者爬上这座“山”顶后发现,除了建筑垃圾,“山”顶还堆放着生活垃圾,这时候,一群乌鸦从记者一行头顶飞过。内行人知道,判断有没有堆放生活垃圾,就看乌鸦是否在附近出没。

万科青青家园东南角,有一家仓库。仓库前面立着一个大的铁皮垃圾桶,桶里经常冒着火焰和焚烧垃圾特有的味道。是谁点的火?同样没人认领。“我亲眼看见旁边餐馆的人顺势把用过的一次性餐盒丢进里面烧了。”黄女士和邻居为这个焚烧点跟相关人士交涉了很久。

当天,黄女士发现,这个锈红色的大型垃圾桶被挪进了旁边的小屋,里面没有垃圾。常年和垃圾管理打交道的卫潘明分析:“产生露天焚烧的常见原因有二,一是垃圾没地方去,保洁员为了省事就烧了;二是垃圾回收单位把有用的东西挑走了,没用的就烧掉。”

下午两点左右,在一条标有“郎辛庄”的街道上,一处厕所旁边露天堆放的垃圾冒着青烟。一位老先生在旁边默然地看着记者们给垃圾拍照。

 
卫生填埋垃圾太耗土地

这缕缕看似“温和”的青烟到底含有哪些毒素?“焚烧,可以让垃圾减量,但是燃烧的时候会产生有毒物质,比如很多人关注的二恶英,但实际上,焚烧产生的多环芳烃类的量比二恶英大得多,危害也很大!”孙英教授说,多环芳烃类物质一共有16种,其中7种被确认为一级致癌物。不过,她强调说“垃圾焚烧的危害”时,一定要在前面加上“露天”二字,因为有害物质的产生主要是不完全燃烧的结果,“美国环保署专门做过垃圾露天焚烧的研究并与正规垃圾焚烧厂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露天焚烧时最高温度才可达500℃左右,露天焚烧温度范围大多在300℃左右,而研究表明在温度范围200℃~400℃,特别是在280℃~320℃范围内,二恶英的生成剂量最大。而正规垃圾焚烧厂焚烧温度超过1000℃,且采取措施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孙英解释,垃圾不分类也是导致露天焚烧时温度不够高的重要原因,因为里面的厨余垃圾占到七成,水分含量较高。

据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介绍,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达到1.8万吨,折算一下,大约每人每天产生1~1.2公斤垃圾,“如果这些垃圾都露天烧掉的话,一个人一年大概要给环境带来16微克二恶英,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孙英解释,二恶英的安全值一般以皮克/立方米计算,而1微克等于100万皮克。让人欣慰的是,北京市2010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

目前,北京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但这样很耗地皮,“就按现在垃圾的产生量来说,一天大约1.8万吨,一年要消耗500亩地,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几乎没有办法承受!”卫潘明指出,垃圾问题要想得到根本解决,可能还要等到“十二五”规划完成后。到那时候,北京市的很多垃圾处理设施将建成并投入运营。现在对于露天焚烧垃圾的行为,居民首先要“发现一个,举报一个;举报一个,再跟踪一个,等到回复,等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