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玉亲缘” 缔结于“三江之源”

11.11.2018  09:22

杂多师生参加由求是杂志社组织的“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求是网 供图

杂多县居民接种求是杂志社捐赠的乙肝疫苗。马寒玉 摄

  青海新闻网讯 当格拉丹东雪峰下冰柱的水珠嗒然滴落后,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氢二氧一混合物,它有了新的名字— —江河。玉树藏族自治州,它的名字被人熟知,不仅仅因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更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人“牵挂”的地方。

  为什么是被人“牵挂”的地方?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北京干部走上高原,置身江河源头,感受高原心跳,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同时也捧出了一颗真诚的心,与高原儿女结下了“亲缘”,为玉树的经济建设、群众的幸福安康服务,为玉树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也因此, “京玉”的“亲缘”,在江河源头流淌,在广袤草原播撒,在雪山脚下扎根。

   远上高原,彰显耐心“扶贫情”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每一个北京帮扶干部的决心。数据显示, 2015年底,玉树州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5万户、 11.2万人。截至2017年底,北京累计帮助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多年来,奔赴玉树的北京干部与当地群众相濡以沫,在漫长的脱贫攻坚道路上把自己的身心浸润在雪域大地上,真心实意地为玉树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促稳定、求发展。

  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的杂多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是玉树州条件最苦、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让身处澜沧江源头的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一直是来自北京帮扶杂多县干部们心头的一件“大事”。

  “在杂多,帮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当问及从北京来杂多县帮扶的干部严海波时,已被高原太阳晒的脸蛋“黑红”的他说: “在杂多,畅快地呼吸都是奢侈,要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打赢扶贫攻坚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严海波是2016年11月,由《求是》杂志社推荐,中组部选派,赴杂多县挂职干部,担任杂多县委副书记,分管扶贫攻坚工作。和严海波一起来杂多的挂职干部周祖友,则担任杂多县苏鲁乡山荣村“第一书记”。

  初来山荣村周祖友十分忐忑,山荣村距离杂多县城110公里,地处偏远、海拔高、生产条件差、生活成本高, 352户牧民中因病致贫的家庭占大多数,牧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谓是个“贫中贫”村,加上牧民群众贫困面大、文化程度偏低、视野不够开阔等主客观因素,让退伍下来的周祖友心里直打鼓。

  周祖友说: “既来之,则安之。来都来了,要是不为群众干点啥,别说给组织上难交代,我自己心里也过不去,多点耐心和毅力,我就不信干不好。”

  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了解村里情况,周祖友走村入户,实地调研,和牧民群众推心置腹地拉家常、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再进行梳理总结,找出每家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并和县村社各级干部沟通落实……这一圈走下来,历时数月,周祖友也将村里情况摸了个透。 “谁家因病致贫,村路需要硬化,破旧围栏需要更换,牧业生产方式需要改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周祖友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

  找到了致贫原因,就找到了治贫路子。周祖友把山荣村的61名党员凝聚起来,分成5个党小组,分片区、分职责以党建助脱贫,集合大家力量针对问题解决困难。

  让周祖友印象深刻的是江斗夫妇一家人,全家11口人,但其中四人持有残疾证,还有四个孩子,江斗夫妇既要照顾年老病人又要抚养幼年的孩子,基本靠政府扶持维持生计。而因病致贫,在山荣村很常见。

  针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周祖友联合村干部把村里所有患者情况登记造册,谁家有病人,生了什么病,需要如何治疗……周祖友把这一份信息量“庞大”的患者名单上报到了县里,并经多方分协调,分批送往省人民医院进行免费医治,患者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两年多过去了,贫困牧民的病治好了,村路硬化了,新房住上了,群众有了经济收入,山荣村整体脱贫了。”周祖友说,自己做的事情,更多的是持之以恒,耐心的解决困难。

  一个个帮扶对子,一声声真挚感谢,一段段令人动容的故事,山荣村整体脱贫了,北京干部们帮扶的事迹在杂多草原上传播开来。严海波说: “物资援助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才是脱贫的根本。现在的落后,归根到底是教育的落后。”

   教育先行,情暖江源学子心

  在玉树,发展教育是第一民生工程,从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精准教育帮扶不断升级。特别是自2015年成功举办“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后,一朵朵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不断绽放,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播撒到玉树草原,开出一片芬芳。

  “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求是杂志社多年帮扶杂多县的郑重承诺。今年8月20日至30日,为期10天的第四届“三热爱”教育访京实践活动圆满举行, 60个杂多县学生感受颇丰。

  十天里,孩子们在天安门城楼下,听着国歌声响起,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大声唱起来,目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孩子们说,他们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真正感受到了为什么要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热爱伟大祖国、为什么要热爱社会主义。

  十天里,在国家博物馆,当孩子们倾听了祖国母亲辛酸的历史,触摸颐和园里留下的历史痕迹时,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心中激起了为祖国强盛、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力量。

  十天里,孩子们漫步清华园,进一步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心中萌动起展翅鹏飞的理想。孩子们纷纷表示,将来想到北京来上大学,想上北大、清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清华之行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激励了他们志存高远、发奋学习、早日成才的热情。

  在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初一四班上学的更求拉措从北京回来后,她的阿妈明显感受到了女儿参加“三热爱”教育访京活动后的变化, “回来以后,孩子不仅给我和她爸爸讲她在北京的见闻,也给村里的和学校的小伙伴讲,学习变得认真了,有一天孩子还问,以后她可不可以去北京上大学,感觉这次活动办的实在是太好了,让草原上的孩子长了见识,有了自己更远大的想法。”

  严海波说,虽然每一届的“三热爱”教育访京活动时间都比较短,但在这些日子里,孩子们参观国家博物馆,漫步清华园,开展拓展训练,每一项小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打开视野,激励他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志存高远、发奋学习、早日成才。

  玉树教育,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在“京玉”两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深刻地明白,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是解决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的根本之策。教育能为牧区孩子打开心灵之门、眼界之窗,帮助他们成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跨越雪山江河,筑起深厚友谊

  1998年,北京求是杂志社被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玉树州杂多县是定点扶贫对象; 2010年,确定北京市对口支援玉树……来自北京市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一批批干部从海拔不到100米的北京市到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树长期工作,留下了汗水,也留下了“北京印记”。

  来到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小学,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昂闹村小学,这里海拔4700米,学校共有五个年级163名学生。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办学水平也比较低。但在严海波等北京干部的关心和帮助下,学校旧貌变新颜,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水平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昂闹村小学校长仁青林州介绍说: “如今的学校,有宽敞的教室,干净的食堂,学生宿舍也是非常敞亮,还配有洗衣机、净水器等设施,还有经常多方联系为学校捐赠书籍,北京干部们真是用了心思,从长远着想,从娃娃抓起,只要有了知识,就不怕会贫穷了,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每年的扶持资金,更是一种责任和担纲。”

  北京干部在玉树优良的作风同样也感染着当地的干部群众,受到了各方好评。杂多县委书记才旦周在评价求是杂志社帮扶干部时说: “严海波和第一书记周袓友,在挂职工作中,克服困难,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勤奋工作,出实招,办实事,特别是将踏实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我县广大的干部群众之中,给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诉不尽的温暖,道不尽的感恩。首农集团和玉树合作注册成立公司,把优质农副产品向北京推荐,为首都市民提供多种选择;首旅集团也正在玉树开发全域旅游资源。玉树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重点支持,随着两地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渐渐地,京玉的“亲缘”越来越深。

  从震后在全国人民的哺育下涅槃重生,到勃发出内在发展活力,新玉树的农牧业、文化、旅游都有了长足发展。在第二故乡, “北京干部”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相濡以沫,把自己的身心浸润在雪域大地上,真心实意地为玉树办实事、谋利益、促稳定、求发展。

  如今,莘莘学子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农牧民住上了配套完善的新居、喝上了清澈长流的甜水,城乡居民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医疗……行走在玉树州的每个城市街头、乡村牧区,来自北京的人随处可见,也许他们来自不同单位、地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驱动玉树奔向小康,筑起“京青”两地人民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