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倒逼低碳城镇化

06.05.2014  20:14

      当前,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近日联合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聚焦低碳城镇化》提出,城市人口的激增对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诸多挑战。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城市在社会服务、资源、能源等方面同步供给,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路径。

      报告指出,按照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是正相关的关系,粗放式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碑坏了生态环境,削弱了大自然的碳汇功能;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增加了碳排放量。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不足,城市的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各项社会保障与服务难以承载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和人口。第二,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事件频发,对城市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报告指出,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的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为2735.2百万吨标油,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21.9%。巨大的能源消费量也导致中国的CO 2 排放量巨大,2012 年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达到92 . 1 亿吨CO 2 ,占世界总量的267 % ;人均碳排放达到6.82吨CO 2 ,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89吨CO 2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了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顾及国际社会舆论压力,控制度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总的碳排放容量非常有限。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CO 2 排放为1.9吨左右,要比2010年下降17 % ,比2005年下降34%。根据《方案》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的CO 2 降低40%~45%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要达到15%,这是城镇化进程的现实减排压力。

      报告指出,城市是大量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对城市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提出诸多挑战。以水资源为例,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匾乏的国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2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与传统意义上的缺水不同,沿海地区缺水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水污染的频繁爆发和水生态的恶化,许多地区已经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源,从而导致日益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在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60%由于污染而不符合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长期积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使得城市水源的污染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此外,城镇化过程产生的现实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中国每年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甚至超过1500万,需要为这一部分新移民提供足够的住房、生活设施和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及钢铁和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消耗量还要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随着城镇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新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也需要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还远未达标。

      报告指出,除了前述的水资源污染之外,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虽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近年来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不恰当的城市交通战略,中国城市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呈现强劲的快速增长势头。2013年初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大家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以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紧迫性。雾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随着机动车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高速度增长的问题日益突出,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程度愈演愈烈。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的运转和居民的消费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一边是不断增加的城市垃圾,一边是无法忍受的垃圾恶臭,这成为城市垃圾处理中的棘手问题。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北京也一次又一次地拉响垃圾围城的警报,并且北京的“垃圾七环”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