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青海人大工作记者行:一位人大代表和一片绿草场
湛蓝的天空,姿态万千的云朵,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草场,眼前这幅油画般的美景是玛沁县大武镇格多村的一片饲草场,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黑土滩。
变化来自县人大代表多布旦和他的一份建议。
格多村是省级贫困村,它距离县府大武镇20多公里,是一个靠草场吃饭的纯牧业村,这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气候环境恶劣,受自然灾害、超载放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逐渐荒芜,全村的草地中有近11万亩退化成为黑土滩,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
草场的退化面积逐渐扩大,作为人大代表的多布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黑土滩不治理,老百姓没法生活啊,我当时就下定决心,黑土滩一定要变绿。”多布旦告诉记者。2013年多布旦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黑土滩上种植饲草。
在如此大面积的黑土滩上种植饲草谈何容易,既没有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也没有牧户响应。在诸多困难的面前多布旦依然不放弃,2013年县人代会期间他提出《关于格多村黑土滩治理的建议》,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他购买了农机、修建了储草棚,准备大干一场。
就在他信心满满地号召牧民跟他一起治理黑土滩时,却遭到了大家的反对。“我们从来也没见过黑土滩上还能长出草的,我们不能跟着你白忙乎一场啊……”牧民们的质疑对多布旦的打击很大,但这个身形高大的藏家汉子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执拗劲儿:“就算只有我一个人,这黑土滩上的饲草我也是种定了。”
多布旦挨家串户的说服,最终也只发动了5个牧民跟他一起干。“起初只有一辆拖拉机,种草的时间又紧张,刚开始挺辛苦的,天不亮就出门,忙的时候要是饿了,连吃口馍馍都顾不上,大家都想着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种点。”多布旦回忆。
多布旦的儿女都已成家,家中只有他和年迈的老母亲,除了照顾母亲,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黑土滩的治理上。多布旦告诉记者:“种完之后,我每天都要来巡视一圈,虽然对黑土滩上能长出草来我有信心,但心里还是稍微有点担心,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万一失败,不仅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也辜负了牧民的期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黑土滩上慢慢冒起了绿芽,多布旦成功了。据估算,饲草基地每年可收获饲草10万余斤,户均增收800多元,看到种草带来的实惠后,牧民种草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自发地治理黑土滩,到现在,已经有35户牧民加入到黑土滩治理的大军中来,有的牧户还自掏腰包种草。
现在,格多村近9万亩的黑土滩已经种上了饲草,“还有近2万亩,我们有信心用今明两年的时间,让剩下的黑土滩变绿。”多布旦说。
在黑土滩上种植饲草不仅改善了草原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冬季饲草供给短缺的实际问题,而且增加了牧民群众的收入,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实现了草畜平衡。
格多村的牧民富起来了,格多村的黑土滩绿起来了,但多布旦的心愿还未了:“要让格多村脱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让村里的185户牧民日子越过越好,25万亩草地越来越绿……”(张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