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各族群众享受现代文明

15.02.2015  11:10
  从快速发展的省会西宁到青海湖畔的藏乡,再到东部河湟谷地,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青山绿水,一栋栋整齐划一、设施齐全的新居拔地而起,各族群众在家园变迁中感受着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舒适和安逸、幸福与尊严,更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人居环境是民生之需。 十二五”以来,我省致力于长远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大幅增长。在城镇,力争完美的城市设计建设,加上适宜的生态项目的打造,呈现给人们的是处处皆美景的画面。在农村,“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启动实施,农牧区住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各项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全省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各族群众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
城镇增多
  更多农牧民变居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实现城镇人口安居乐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如今,从河湟谷地到草原戈壁,从祁连山下到三江源区,高原大地上一座座新型城镇正在悄然崛起,综合服务功能、县城面貌和过去相比,发生着深刻变化,农牧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民生瞬间】 城市“”大了,城镇增多了,大量农牧民变成居民。昔日的乡,今天的城——海北州门源县如今高铁直达,人气旺盛,买卖兴隆。新型城镇化让从事旅游接待生意的马文元找到了商机。为迎接来青游客,马文元在家乡又投资了300万元,新建了富有高原特色的农家乐,同时可为400名游客提供吃、住、娱乐服务。凭借城镇化建设,城和乡在产业的带动下互动,逐渐缩小了差异。昔日背靠黄土面朝天、披星戴月奔驰于大草原的农牧民,如今,乘着城镇化建设的快车,正在奔向更幸福的快车道。
   【见证发展】 至2014年,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我省城镇人口已达28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8.5%,比1978年提高29.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4.7%提高到49.8%。我省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正在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丝绸之路、兰西经济带、东部城市群建设……我省基本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格尔木为次中心,州府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而一系列“扩市提位”、“撤乡建镇”、“重点扶持”、“生态搬迁”、“美丽城镇”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措施,无疑扩大了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强化了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功能,并适度发展了小城镇群,使全省城镇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全省96%的广大牧区新型城镇化大步迈进;省会西宁正稳步向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格尔木和德令哈两座城市成为我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地,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
   八到村”群众受益
  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实现农牧民安居乐业,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新期待。如今彰显特色风貌的河湟庄院、环湖藏居、绿洲新居和多彩藏居拔地而起,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民生瞬间】 美丽的草原之上,牛羊膘肥体壮,林下生态鸡养殖产业风生水起。2014年,祁连养殖业路径拓宽,上等品质的牛羊肉引来众多省外客商上门抢购,致富鸡截至目前实现纯利润27万元。
  “房屋破败危旧,道路无处可循,村庄促狭零乱。”这是一年前的海晏县金滩乡仓开村新盛社的写照。2014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在仓开村实施,新盛社全面新建,干净的村道,漂亮的广场,家家住进节能新房,养殖基地新建而起。
  和仓开村一样,我省一大批农村在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旧貌换新颜,青海新农村新牧区书写着闪亮篇章。
   【见证发展】 自2011年我省启动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工程以来,我省加大投资,实施了生产设施建设、水电路话“四通”、农牧民转移培训、扶贫整村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同时,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和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聚集带动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特色产业发展明显的城镇等,累计实施村庄1102个。目前,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邮政、金融和优美环境“八到村”,全省农牧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
  “抬头可见蓝天白云,推窗可见绿树青山”,以前在外地城市的这种感受如今在青海也清晰可触。我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不断改善环境质量,青海老百姓对人居环境的优越感越来越强。
   【民生瞬间】 湟水河岸边的平安县把乡村环境保洁工程纳入预算,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率先推行城乡环保一体化管理模式,县域群众感受到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
住在滨河南路的乔师傅,曾经为购房搬迁至这里抱怨不已,以前因为临近河边,不仅风大,环境差,室温也非常受影响,如今看着河水日渐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河滨建筑小品生机勃勃,乔师傅再也不抱怨,还不时为住在这里给自己点“”。
    【见证发展】 湟水河,穿西宁城而过,养育了青海约60%的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湟水河的清澈与否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多年来,我省对湟水河的治理一直没有停止。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努力,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达到国控目标。由湟水河自东向西,两岸人民正在享受着湟水河日渐清澈带来的美好生活。
  从顶层到一线,从理念到实践,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国省道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等,让青海的天空日渐湛蓝。如今,以西宁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由西宁至全省,西宁和海东市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70%以上。一点不比“APEC蓝”逊色的“青海蓝”让身处这里的老百姓越来越觉心旷神怡。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