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腾飞构筑技能人才高地——走进省级重点高职院校

16.05.2017  15:41

近年来,全省各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目标,跟进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之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运输行业的“黄埔军校”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交通类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40年的办学历程,学院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历史的辉煌,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近3万名适应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艰难”地域条件下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

立足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针对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常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计算机、旅游等大类为主的27个以交通类专业为主体,公路、铁路、航空三路并进、其他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建有1个国家“精品”专业、4个国家骨干重点建设专业、2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1个交通运输部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6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教学团队、18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交通行职委校企共享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及1个宝玉石大师技能工作室。依托行业优势及重点专业,成立了青海省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1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年均产值过亿,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学生实训、教师培养、社会服务、自我造血”六大功能,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2011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依托青海交通运输行业,成立了我省“首家”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依托一个行业,探索一个机制,形成一个模式,建立一个基地”的“四个一”建设总目标,政、校、行、企合力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集团成员单位有108个,设9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建“冠名学院(校)”9个,“校中厂、厂中校”14个,校企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5项,专利8项。其中,青海省公路桥涵水文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等3个科研课题,填补了国内此类技术领域的空白。

不断深化订单培养、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正平集团、天和路桥共建“正平学院”、“天和学院”,探索“知行合一、项目贯通、三合三段”、“半工半读、宽基精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青海宾馆共建“青宾班”,探索“校企融通、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丰田公司共建“T-TEP”学校、与一汽大众共同启动“TQP伙伴计划”、与北京现代共建“现代班”等,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组建了“正平班”、“天和班”、“青宾班”、“锐捷班”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与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10所中等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衔接贯通培养。

院长刘建明表示,学院紧紧围绕我省教育和交通运输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新校区两个平台为新起点,锁定“双一流”建设目标,确保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卓越师资培养、高水平专业建设、智慧校园创建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努力把学院建成培养质量卓越、服务成效显著的一流高职院校。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不忘卫生职教初心

自2012年成为省级重点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学院实现了精彩蝶变。五年来,以“怀仁心、修仁德、习仁术、行仁医”的“四仁支点”为培养人才撬动医德进心入魂;以“勤奋笃行明德至善”为校训继承与发扬老“卫校”精神;以精神物化标识“沙棘”“扎根高原、幕天席地、黾勉从事、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鞭策代代“卫院人”;以奋发科研创新,为固校强校“保驾护航”;以勇担社会责任,彰显大爱情怀服务回报社会;在办学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学院始终秉承面向全省农牧区卫生战线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于我省区域经济建设。自建校之初,设立护理、临床等基础专业。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学院不断开设新专业。近年来,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引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新增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专业,以达到围绕人民期望的核心“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

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保持学院“入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态势。目前,学院形成了以护理学专业、助产专业为主的护理类,以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口腔医学专业为主的医学类主体,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预防医学、眼视光技术及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为主的医技类,以药学、药品营销(订单式培养)和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主的药类四个特色专业群。学院共拥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研创新团队。

着眼于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凸显地方特色。开展“订单式”培养,新增设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影像专业复合型)、预防医学(地方病防治方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复合型)等4个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

充分发挥学院7个培训基地作用,为广大基层农牧区精准定位、订单培养,将“精准扶贫”的智力扶贫落脚于卫生教育。“

患者双眼紧闭、口唇绀紫、呼吸浅慢,心率下降至45次/分,血压……”“立即给予持续胸外按压,并行紧急气管插管……”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病人”缓缓地睁开双眼,心电监视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这一幕紧张的抢救场景,在学院临床教学实验中心很常见。实习生使用国内最先进的高仿真模拟人做急救演练。中心设有ICU病房、手术室、模拟病房等,在高仿真的实验模型上操作,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进入临床也不紧张。

在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精神传承中,学院凝练出“一核六维”之立体“大思政”教育理念。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法律法规和校纪校史教育为“六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体系。进一步焕发了校园新活力,激发了广大师生为中国梦、“百年卫院梦”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院长袁宁说,艰苦创业沧桑磨砺,自强健行蕴积涵育。如今,在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已成为青海省农牧(社区)医药卫生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职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先进医护技术吸收、消化、转移和创新基地。这所充满朝气、青春洋溢的医学高职院校,必将超越过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的辉煌。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大美青海的广袤土地上,作为惟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建筑类、通信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历经39年,为青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4万多名,培训建设、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8万多人次,培养的毕业生遍布于青海省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了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群,更好地适应了行业发展。在做强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聚焦产业链拓展新专业,近年来新增太阳能工程技术、物业管理、消防工程技术电梯工程技术8个专业。专业建设中,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形成“基础平台+职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工程造价专业构建“4132”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形成“校企融合、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太阳能应用技术”特色专业,建成了装机容量为238千瓦时的屋顶光伏电站,成为全省首座与国家电网并网的“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分布式电站,持续深入开展“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以“青海建筑通信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成立“建奥电梯技术培训中心”,该中心已成为西北领先,省内一流,融实践教学与电梯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校企深度融合实践基地;与青海甲山装饰设计工程公司共建“甲山众创空间”,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建设中的“青海河湟民居”大师工作室,为青海省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学院以学院“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为基础,政校行企共建“青海清洁采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太阳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实现对青海省建筑节能领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撑;承担全省建设、通信行业各类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以建筑行业农民工为重点,开展建筑施工企业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助力我省脱贫攻坚;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新道创新创业学院”、“新道师资研修院”,实质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立了专业社团,师生联动,围绕青海省建筑技能普查、玉树杂多灾后重建等工作,开展技术服务。

与我省水电职校、海南职校、湟源职校等9所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实现了太阳能应用技术、物业管理等11个专业的中高职对接;扩大对口支援工作,形成上海·果洛职业教育品牌效应;创新“托管”办学形式,提升中高职合作质量和水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院长刘康宁表示,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国家优质校建设为新起点,打造青海省建筑通信行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高地、民族地区中高职协同发展高地,深耕内涵,优质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服务“三农”创业人才

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40年的“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2002年4月升格为高职院校,2010年,国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012年10月,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奖”,成为青海省第一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2016年,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始终以服务青海农牧业经济为己任,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目标,教师积极主动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紧密结合青藏高原农牧业自然规律、区域经济特点和生产过程,打造了畜牧兽医专业“理实一体化大轮回集中教学”等具有青藏高原农牧业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主线,强调两个结合。即校内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见习相结合;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开放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已经开展创业实践及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组织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已形成相应的奖励机制,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对在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和个人均进行表彰和奖励。近五年共有4653名学生毕业,4147名学生顺利初次就业,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89.13%,毕业生普遍得到了“专业水平扎实,工作态度好,动手能力强”的社会评价。

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筹资30万元建成并启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规范创业项目评审程序,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入基地经营,为学生提供场地、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积极探索“多元式”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建立了86个省内实训基地。与省外11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协议。牵头组建了“青海现代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实施“四基地”工程,校地、校企、校行合作共同建设“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在省农牧厅、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同青海三江一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河湟青牧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与青海江河源集团共同创立了“青海牧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创新产学合作的体制和机制,为各专业大力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行业接轨。

大半个世纪以来,青牧职院历届毕业生扎根基层,艰苦创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并缔造了以“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湟源牧校精神”,院党委始终把“牧校精神”作为隐形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把牧校精神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相结合,真真做到“六结合”。同时,学院致力于开展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实践,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企业家和劳模进校园、师生技能大赛、创客空间、项目路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素质。

院长杨予海说:“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青海省农牧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青牧职院在服务青海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体现农业特点、职业特点以及高原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内涵,有效地提升了学院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全力将学院打造成为具有青海特色、国内知名的青藏高原现代农牧业职业教育的特色名校。”(赵 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