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培育英才 聚力共谋发展——青海省人民医院十大工程之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扫描之四

29.01.2016  09:12
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很多专业技术人才谈起自己事业上的成功,都说有很多方面与医院领导班子创造的机会和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的确,无论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培养的本土人才,医院领导都是一视同仁,都是爱才、惜才,给人才创造机会,从学术、科研给予倾斜帮助,从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让本土人才脱颖而出,让引进人才舒心。我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马四清、“昆仑英才”计划引进人才罗俊铭就是他们当中的一部分。

  本土人才:成绩来自医院的培养

  现为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马四清,是青海省人民医院培养的本土人才。他也是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马四清不仅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抢救重症患者的能力。对医院重视人才培养,马四清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医院领导先后派我和医院的骨干去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医院学习进修先进经验、科室管理、临床治疗等,到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学习重症医学先进救治方法,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通过学习使得临床救治思维、理念、观念等发生了变化,掌握了更多重症病人救治方法和技能,并及时应用到临床上,救治了众多的危重病人。同时,我们通过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出了一批本专业技术人员,使他们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医院领导在科研课题、项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使我们在临床中运用新技术,使70%至80%的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我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有今天的荣誉和成绩。而荣誉和成绩的取得,与医院领导的培养、团队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引进人才:一来这就可以做事了

  罗俊铭是青海省人民医院2014年8月引进到病理科的高级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病理诊断和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分子病理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分子病理是以基因检测为依据,预测靶向治疗药物、化疗药物的疗效及相关药物毒副反应,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信息,制定更科学的精准治疗方案。引进罗俊铭到我省工作,对该院乃至我省的分子病理和科研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谈起医院领导对自己事业的关注时,罗俊铭对记者说:“来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来就可以做事了。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人才,根据我的要求配备了相关高精密仪器,很快成立了实验室,并且开展了主要针对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目前,已经开展了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基因检测,帮助医生采取精准治疗方案,方便了省内患者。医院的领导和朋友在生活上也很关心我,我很感谢他们。”

  医院人才培养: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好“一盘棋”,提升人才集聚效益。明确引才目标,拓宽引才渠道,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学有专才、术有专攻、技有专能的高素质人才,下好人才强院的“一盘棋”。既下“快棋”,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发挥人才市场吸引的主渠道作用,也下“慢棋”,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鼓励院校合作共建专业基地,建立和完善高级医生进修培养制度、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找准“两坐标”,促进人才发挥作用。加大科技创新项目、创新载体、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强化人才与载体的对接。横向引导和带动各类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向临床医学流动和集聚;纵向发挥省医院的品牌效应,探索建立配套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唱响“三部曲”,强化人才服务保障。紧紧围绕本院“百名精英”培养计划,积极为做大学科规模、提升学科档次提供人才服务,唱响人才队伍建设“三部曲”:以清晰的思路和前瞻性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做好相应的人才服务和保障工作;进一步对重点学科、重点项目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做好单项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指导人才引进工作有序展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可操作的合理人才需求体系,并注重政策的扶持、资金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