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大爱汇聚三江源

06.09.2016  15:37

“呜!”8月30日,一辆由北京开往西宁的列车从北京西站缓缓开动,时间定格在了16时03分。

这一刻,距“三热爱”的梦想之旅启程11天。

8月19日清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一次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北京之行拉开序幕,31朵格桑花绽放在澜沧江源头。

春风化雨润无声

时间退回到1998年。一方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是党中央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一方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平均海拔4290米,气候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杂多县。因为对口帮扶,从北京到三江源头,在过去的18年间,《求是》杂志社与杂多县谱写了一曲曲携手前行的动人篇章。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2015年,《求是》杂志社做出了一个创新的帮扶举措——组织杂多学生“三热爱”主题教育访京活动。短短十天,活动的成效超出想象。当参加首届活动的32名学生回到家乡后,那播种在他们心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迅速播撒到了玉树草原。更多的藏区学生知道,全国人民关注着藏区发展、关心着藏区人民的生活。学生们进一步树立了爱党爱国意识、学习创业意识、知恩感恩报恩意识,树立了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了热爱藏区、建设藏区的人生追求。基于此,今年《求是》杂志社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强强联手,杂多学生“三热爱”教育访京活动又一次在万众期盼中,正式启航。

对于参加今年“三热爱”活动的31个杂多孩子来说,这段旅程注定是难忘的: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国际青年营参与的那些挑战;在慕田峪长城的那声呐喊;在未名湖畔那份对未来的向往……

而这些,只是这次活动的一个缩影;只是《求是》杂志社帮扶杂多县的一个缩影;只是北京援助玉树的一个缩影;只是大爱汇聚三江之源的一个缩影。

好风凭借力。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各援青省市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我省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海一步步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扬帆正当时。“十二五”期间,我省藏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累计完成投资4380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建成。支持果洛加快发展,实施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玉树灾后重建目标全面实现,成为全国藏区的标志性新城……藏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倾心帮扶显真情

当代山是俯瞰玉树新城的最佳位置。色彩明快的房屋依山坡而建,随河道延展,4横15纵,19条道路清晰地勾勒出这座新城的轮廓。如今,在通天河畔,这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已傲然挺立。

然而,人们不会忘记,“4·14”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北京等省市、央企负责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此后的五年间,北京自来水、排水、热力、环卫、市政路桥、公交等集团一批又一批北京援建者登上高原,重建玉树。经过5年的坚守与努力,震后的满目疮痍早已嬗变成一座高原新城。

这是一组带有温度的数据:为玉树市结古镇建设了22条全长56公里的主次干路;铺设市政管线约200多公里;新建通村道路600余公里,安装了3605套太阳能照明灯;建设了2950套农牧民及城镇居民住房;建设了隆宝镇中心寄宿小学等11所小学及新寨村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新建曲麻莱县人民医院等2所县级医院及12所乡镇级卫生院,完成了全州258个村级卫生室配套建设;建设集中供水点343个,覆盖玉树各市县居住区,解决了近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4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这是一种“造血式”的帮扶:对玉树市八吉村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了资金支持,提升了该村生态畜牧业发展空间;引导北京密丝蒂咔公司与囊谦县合作成功研发了黑青稞啤酒,现正在推进更深层次的黑青稞啤酒产业合作;结合玉树独特的旅游资源,帮助玉树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线路;建成了玉树市新寨村嘛呢石经城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对新寨村500户住房和称多县拉布民俗村景区进行了提升改造,极大改善和增强了玉树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和承载能力。

“十二五”期间,北京累计投入智力支援资金8350万元,为玉树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及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6000余人次、农牧民实用技术人员17000余人次,为玉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先后派出援青干部79人,发挥联系纽带作用,在不同岗位为玉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正是秉承这种用心帮扶的理念,北京市第三批援青干部领队王都伟到达玉树,看到这座与北京渊源深厚的新城后,满怀信心:我对青海的关注和感情由来已久。青海人民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为国家的生态安全、民族团结进步和国防安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全省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十三五”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合施策、综合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深入抓好广大农牧区特别是玉树地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让各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作为援青干部,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不辱使命,把组织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转化为今后工作的不竭动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争取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描绘帮扶新篇章

帮扶的脚步未曾停驻。高原大地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真情帮扶篇章。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过去6年间,共落实上海市对口支援资金达12.8亿元,实施的458个项目在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遍地开花。截至2015年,通过上海对口支援帮扶培训和本地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6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3642人次,为果洛打造了一支留得住的“永久牌”人才队伍。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江苏省继续坚持科学援青、真情援青、持续援青,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扩大就业为根本,以契合海南州发展需求为核心,以增进民族团结交融为目标,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援青工作的落实。仅今年就围绕全州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提升、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产业发展、交流交往交融等五大重点,安排援建项目53项,援建资金近3亿元。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藏族大叔太平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富裕,借着海北旅游业发展的东风,每年夏天,在达玉部落景区卖藏饰、家纺的他,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

华旦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的校长。他说:“在我2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草原上的学校从平房变成了楼房,从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到现在图书馆、阅览室、篮球场、微机室一应俱全,从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个老师到每年都会有大学生来这里任教,教学条件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刚大学毕业的珊丹卓玛紧紧抓住创业的优惠政策成功创办了一家物业公司,每年可以吸收10名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在果洛州,像她这样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开展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让毕业生不再一职难求。

地处泽库县西部的拉格日村是黄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纯牧业村,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512元,贫困人口占全村的70%,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1年,36户牧民整合400公顷夏季草场、74头牦牛组建了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过精心运营,合作社成立当年,36户牧民分红21万元。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如今已形成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拉格日模式”。

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村民闹布才仁家过去住帐篷、点羊油,家里最“现代化”的东西就是一台收音机。搬迁到移民新村后,他家住上了免费的房子,水电等一应俱全,看上了电视。通过技能培训,他还掌握了驾驶技术,家里慢慢买下了一辆重型卡车、一辆皮卡车、一辆小轿车,家境殷实,除去每年的草原奖补,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他说:“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我相信,有政策的支持,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以后的生活还会更好。”

他们的生活,因为一项项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从他们不断变化的生活中,看到了整个藏区的发展成就。

藏区发展结硕果

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执政理念主导下,每年我省财政总支出75%左右投入民生领域,藏区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卫生、文化等全面受惠。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委、省政府到全省各地区,各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终使藏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五年间,省财政在藏区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总量是上个五年的7倍多,藏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新跨越。

过去五年间,玉树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0.55亿元,年均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3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29万人、124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得以解决,7.19万人的温饱和脱贫目标顺利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3.1%,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11.6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间,黄南州全州经济总量从43.68亿元增加到72.75亿元,年均增长12.79%,人均GDP预计达到27163元,年均增长10.72%。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72%,农牧民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43%,同时,教育、就业、住房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全面加快,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改革开放、社会治理、依法行政等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间,果洛州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1万元、2700元,累计投资40亿元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18亿元生态直补资金惠及14万牧民,实现了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受益。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12.9%。黄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天蓝地绿水美山青的生态屏障日益牢固。道路交通投资总额达到300亿元,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如今,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藏区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稳定的一粒粒种子在约占全省总面积97%的辽阔藏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曾几何时,因为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原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的问题一度束缚着藏区发展的步伐;

站在大爱的路口回望,你会发现,我省藏区发展的历程是一段全省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励志篇章,也是国家部委、各援青省市和各方面交出的情系高原、真情帮扶的暖心答卷;

站在成就的路口回望,如今藏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实现历史性飞跃。

携手并肩织锦绣

在回家的路上,来自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更求卓玛望着车窗外的风景,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在这过去的10天里,她和她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见证祖国的繁荣与昌盛,了解祖国的文化与历史,“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在播种在了她们幼小的心灵中。

然而,回家的火车尚未到站,31朵格桑花的故事早已传遍家乡。

“能够带孩子去趟北京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这次看着我们玉树的那么多孩子去北京学习参观,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家长,我感谢《求是》杂志社能给我们这些牧区的孩子们提供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平台,我们心里面只有满满地感激之情。”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学生桑丁卓玛的家长扎尼说出了当地家长的心声。

当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李生昊从网上看到杂多的学生在北京的消息时,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孩子们走出草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孩子们受到了一次入脑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具有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积淀的名胜古迹,浓缩中华儿女奋勇抗战精神的纪念场馆,孩子们亲身体验到祖国的伟大和光荣,更加坚定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玉树州称多县政府办主任仓洋嘉措说:“这几天,大家都在说杂多县的学生去首都北京的事情,这是我们许许多多牧民梦寐以求的事情,《求是》杂志社这是在帮我们圆梦!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藏区的关怀,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希望我们县上的学生也能这样的机会,走出草原,看看外面的世界。”

求是》杂志社18年的帮扶情温暖了杂多、温暖了玉树、温暖了青海高原,求是人18年的坚守让高原各族儿女铭记,更重要的他们的爱心带动更多人去践行希望、践行爱心、回馈社会,功德无量……我们需要这种大爱,肩并肩,手拉手,共建美好家园。(咸文静)

视点短评

扶贫必先扶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从小生活在藏区的很多孩子来说,这两句话似乎和北京一样遥远。然而,就在几天前,来自杂多的31名学生在《求是》杂志社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安排下,圆了自己的北京梦。

长见识,开眼界,虽然活动时间只有短短十天,但却给这些学生上了一堂又一堂精彩而又新鲜的课程。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感慨良多。

其实,这何尝不是国家对口支援青海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我省藏区而言,缺人才,缺技术,因为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原因,这片土地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困难和特点,就如同这些渴望外面世界、却没有机会走出草原的学生一样,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有一些差距。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对口支援四省藏区的重大决策部署。之后,支援方选派的援青干部开始入青工作。六年来,这些干部以造福青海藏区人民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学习和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坚定履行职责使命,发挥实干带头作用,有力促进了我省藏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而这,让我们之前渴望的机遇成为现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经过这次活动,31名孩子在北京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不仅时刻鞭策自己奋发图强,还心怀感恩,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感染更多人。更重要是激励了他们勤奋学习,以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斗志。

对于被帮扶的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就在一笔笔援青资金、一个个重点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为我省藏区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之时,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将全省财政总支出75%左右投入民生领域,民族地区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卫生、文化等全面受惠。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正深入推进,党中央对精准扶贫的方向、重点和目标进行了明确阐述,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筹谋部署,拿出具体举措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贫困地区出身的孩子更是未来持续改变该地生产生活面貌的主人翁、主力军,抓好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乃是治本之策。在扶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当下,必须首先抓好扶智工作,才能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青海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求是》杂志社这样真情实意帮扶支援的对口单位,我们前进的脚步才更加坚定!(咸文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