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改革,让共青团更有力 让青少年更受益

08.05.2018  09:34

  2015年7月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发出党的群团工作改革的动员令。2016年10月11日,在省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团中央的指导下,我省出台《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方案》,成为继重庆、上海试点地区外,全国第一个印发《共青团改革方案》的省份。

  两年多的探索与总结,团省委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准确领会中央和省委对群团工作的要求,牢牢扭住强“三性”、去“四化”和补“四缺”这条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革故鼎新、大步向前,青年工作本领更加扎实过硬,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可靠,组织动员青年的能力更加坚实有力,在青藏高原上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

   保障青年权益,团组织更有带动力

  九美罗主是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吉迈镇的一名基层青年,同时他也是一名基层团代表。近年来,团省委根据《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方案》要加强团的领导机构和领导机关建设,进一步增强团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代表性的要求,注重吸收农牧民工、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为团代表,像九美罗主这样的基层代表越来越多。同时,团省委建立共青团青海省代表大会和全委会青年提案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代表大会代表的参与渠道,完善团省委议事建言机制。自建立青年提案制度以来,共收到青年提案14份。

  通过此项改革举措,广大青年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得到保障,越来越多基层一线的团员青年进入团的领导机关,参与到团的工作当中,清楚地了解“为谁办事”、“办什么事”、“办得好不好”。青年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越来越畅通,青年的需求想法越来越受重视,团的工作越来越高效透明,团的决策越来越民主科学,共青团组织真正成为党领导下的青年阵地。

  来自西宁市城北区的薛奎是一名创业青年,提及团组织他赞不绝口。“刚毕业那会,工作不好找,想创业又不知道干啥,是咱们北区的团委主动联系到我,不仅工作生活上给予帮助,还组织了不少培训,让我不仅有了创业的信心还有了技能,真的很感谢团组织”。其实由团组织主动联系的青年,薛奎不是个例。自团省委建立“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以来,全省1593名专兼职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达39625人。

  建立“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是加强从严治团,落实《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方案》的标志性、牵动性举措。要求每名机关团干部与100名社会各界青年建立“小伙伴”关系。团干部利用“1+100”管理系统手机端,实现与青年小伙伴的平台信息交流分享。同时,被联系的青年可以利用“1+100”管理系统中的“青年之声”向团干部以及团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发起“微心愿”。团干部力所能及地帮助小伙伴答疑解惑、实现愿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通过发布“英雄榜”、汇集“心愿池”等方式,面向更大的范围寻求办法和答案,充分发挥重点服务、多方支持的优势。

  “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拉近了青年与团干部、团组织的距离,团青关系更加融洽,青年越来越愿意把团干部当成自己的知心人、引路人。

   盘活队伍建设,团组织更有号召力

  李兰英是团省委青年发展部的一名挂职干部。之前,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人民政府任副镇长的她对青年工作知之甚少。“来到团省委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共青团的工作,认识到新时代新环境下青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看到了青年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而且,在工作中,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增长了许多见识。”李兰英说。

  团省委按照《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制定了《团省委机关干部挂(兼)职工作方案》,按“1+3+2+2”的方式优化团省委班子结构,即配备1名书记、3名专职副书记、2名挂职副书记、2名兼职副书记,目前挂兼职书记已全部到位,团省委班子成员挂兼职比例达到50%。打破年龄、学历、身份、职级限制,在全省范围内严格按资格条件选派配备挂职干部、兼职干部各10名,把一大批“知青少年、懂青少年、爱青少年”的人才引入机关,更好地履行青年群众工作使命。

  2016年9月起,团省委制定实施常态化下沉基层“8+4”“4+1”工作制度,即每年安排一半的机关干部在机关工作8个月,在基层工作4个月(简称“8+4”模式),机关全体干部除每周在机关工作4天外,还至少拿出1天的时间到基层报到(简称“4+1”模式),先后深入全省8个市州开展下沉工作。“8+4”“4+1”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机制使团干部走出高楼大院、走进基层一线,与基层团干部、服务对象等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帮助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直接联系服务团员青年,传递推进共青团改革的鲜明信号,在青年的反馈声中改善服务方式、调整服务供给,树立了“下得去”、“沉得住”的良好形象。

  “以前听过团省委,但没来过,感觉团省委应该是像省政府那样门口有卫兵,不能随便进,来参观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和我们学校一样有不同部门,不同分工,我还看到有专管我们的学校部,顿时觉得没那么神秘了”西宁一中八年级14班的刘宝睿在参观完团省委机关后说。

  开放办机关也是团省委改革的重点举措之一。小青寻宝记·青春筑团徽、我与青年合张影、邀请一定数量的优秀团员青年进行3个月到1年的共青团工作体验等一系列的开放办机关举措让青年实地感受了团省委机关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状态,从而进一步加深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通过开放办机关,团干部的青年意识、青年观点、青年感情也明显增强,保证了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血脉相连。

   团青网络互动,团组织更有吸引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逐步成为青年活动的主战场。团省委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于2015年9月,组建“青年之声·青海”网络互动社交平台。2016年初,市州县区“青年之声”全面上线,目前,全省共建立起207个终端,实现市州、高校、重点企业和区县行委的全覆盖。

  团省委整合资源,形成“政帮青”“团帮青”“专帮青”“青帮青”“社帮青”五大帮扶机制,利用“众筹”的思维,采取公益性、自愿性的战略合作模式,邀请8000多名民政、司法等青年关注的热点领域专家,组建50余个服务联盟,为青年提供更加科学权威的服务。青年可利用现有的社交账号进行登录,提问自身关心的话题、发布自己遇到的困惑;团省委利用已有的帮扶机制和服务资源,提供7×15小时的在线服务,实现青年与青年、青年与专家、青年与共青团组织的“键对键”交流。

  这种模式,打破了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层级化壁垒,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服务力和凝聚力,成为网上共青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青年文化活动“用户体验”的重要抓手,成为解决青年实际需求的重要辐射触手,使共青团工作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共青团的忠实“粉丝”。

  “上下午都有课,只能中午过来碰碰运气,没想到中午也能办上,真是太惊喜了”来自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达哇拿着刚刚开具的志愿服务证明很是高兴。其实达哇不是碰了运气,早在2015年,针对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前来办事的实际情况,团省委就在机关办公区605室建立“青年之家”,实行“午休时间错时服务青年”制度,在午间12时30分至14点30分下班时段接待来访者、办事者,为青年提供不间断服务。实施午休时间错时服务青年制度以来,中午到团省委机关办事来访的青年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在全团改革的大潮中,团省委正按照中央要求、省委部署,正确把握方向,及时了解情况,认真解决难题,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改革推动共青团组织提高工作和服务水平,努力开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新局面。(董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