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青海为绿色崛起再布局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青海的房上能赛跑”。二十多年前,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首民谣,可以说正是当时西宁市生态环境的真实反映。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二十年过去,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态青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山绿了、天蓝了、空气清新了、气候温润了,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西宁已成为宜居的现代高原都市,被誉为夏都。
忆往昔,青海人以尕布龙精神抓绿化,以为民造福的情怀,把国土绿化、生态保护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留下一片青山翠绿。
看今朝,青海正瞄准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目标,以昂扬的斗志和满载的激情,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推动“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落地生根,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不竭动力。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
暮春三月,高原大地冰雪消融,新绿绽放。
3月24日,省委省政府首次高规格召开了全省绿化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推动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
这是一次空前的绿色“誓师”,它将开启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
两个月后的5月22日,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王国生书记在会上明确提出,在全省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重点公益林和湟水河两岸南北山造林绿化等专项工程,每年完成26.7万公顷(400万亩)左右植树造林任务。
“省委省政府对绿化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国土绿化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省造林绿化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栽下一片新绿,收获一份希望。如今,置身夏都大地,无论是漫步在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行驶在四通八达的大路网上,或停留在乡村城镇中,环顾四周,绿色是永远的主色调。
今朝青海,叠翠葱郁。今年,是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推动“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落地生根的第一年。全省营造林从12.67万公顷增加到26.92万公顷,成为青海历史上重视程度最高,造林绿化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
我们都向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呼吸得到好空气”的生活,这就需要大力建设绿色国土。年末岁初,一份来自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让隆冬时节的高原大地增添了一抹绿意。
在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今日,“生态保护优先”已经成为青海发展蓝图中的“关键词”和“发力点”,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在不懈努力着。
国土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该《计划》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为载体,以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着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整体推进乡村绿化、加快推进城镇绿化,积极稳妥推进林产业发展,重点打造高原特色林业产业基地,积极推动绿色富民,努力使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蔚然成风,全省国土绿化规模持续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为加快推进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凝聚合力造林增绿
回头看,从“不毛之地”到苍山染绿,从建设绿色城市到绿色乡村、绿色河谷,一抹抹绿意之风吹遍青海大地,在绿色发展的路上,勤劳质朴的高原儿女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硬作风,绘就了这一片故土的山河壮美。
向前看,《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为全省今后三年确定了国土绿化目标任务、主要行动和保障措施,以指导全省国土绿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行动中,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和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突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提升质量原则,坚持依法治绿、制度保障原则。
山因树而绿,人靠林致富。今天栽植的一草一木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
透过这份“三年计划”我们看到这是国土绿化加快推进的3年——
今后三年每年完成营造林26.7万公顷(400万亩),力争到2020年全省森林质量不断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河湟两山绿色屏障初显成效,高标准绿色廊道骨架景观初步形成,森林城市、森林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透过这份“三年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更趋完善——
力争三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80万公顷(12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万公顷(525万亩)、封山育林32.4万公顷(487万亩)、森林经营培育12.5万公顷(188万亩)。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583万公顷(80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一屏两带”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着力实施八大行动
力争到2020年完成城乡绿化面积6667公顷(10万亩),创建1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每年创建2—3个省级森林城市,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森林特色小镇和城郊森林公园。
透过这份“三年计划”我们可以看到河湟绿色屏障骨架基本形成、林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持续推动湟水河、黄河两岸南北山绿化等地方重点绿化工程,力争到2020年,完成营造林11.5万公顷(172万亩),河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力争到2020年“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林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增林产业基地1.6万公顷(25万亩),林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一代接着一代干,定叫高原换新颜,国土绿化提速行动——
三年计划,八大行动,未来可期。
河湟绿色屏障构建行动。加大黄河、湟水河两岸国土绿化工作力度,着力构建河湟绿色屏障,大幅提升青海“绿色颜值”。力争到2020年完成营造林11.5万公顷亩(172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重点工程造林绿化行动。以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长江流域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巩固建设成果,提高绿化造林标准及质量,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步伐。力争到2020年完成营造林26.2万公顷(393万亩)。
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行动。以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战场,采取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草、退化林分修复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恢复和提高各生态区的生态功能。力争到2020年完成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总规模20.7万公顷(310万亩)。
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按照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优先的原则,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新时代赋予了林业在生态惠民、绿色富民、精准扶贫中的新使命。
绿色产业富民行动。紧紧围绕“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林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林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持续推动沙棘、枸杞、木本油料、藏茶以及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基地建设,拓宽农牧民稳步就业创收的渠道,助推精准脱贫,不断提高林产业收入,让各族群众共享更多生态福祉,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对国土绿化获得感,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
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坚持生态型、节约型、功能型城乡造林绿化发展方向,扎实推进城乡绿化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企业、绿色庭院、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营区创建活动,实现城乡绿色一体化发展,打造良好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乡竞争力与吸引力。
高标准绿色通道建设行动。以高速公路、国省县道路、铁路、河道和机场周边为重点,对适宜绿化路段全面绿化,提升通道绿化美化水平。对进出青海省通道、旅游环线、互通立交和机场、车站等重要区域,坚持一路一景规划,打造一批多树种、多风景的景观大道,加快形成“绿色走廊”骨架。
公众参与,厚植绿色发展根基。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新高潮。(孙海玲)
视点短评
抓绿化就是抓发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国土绿化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抓绿化就是抓生态,抓绿化就是抓发展,抓绿化就是抓民生,抓绿化就是抓形象,只有把国土绿化工作做好,才能不断提升青海的美誉度,树立青海的新形象,增强青海的吸引力。
抓绿化就是抓生态。实践证明,只有扩大绿色植被,才能增加绿色资源,增强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承载力,让生态环境更美好。只有我们把国土绿化、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让土地、劳动力、山水田林湖等要素活跃起来,加快形成符合青海实际的绿色产业体系,努力探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发展的能力水平就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后劲就会进一步增强,生态生产生活就能实现良性循环。
抓绿化就是抓发展。只有加大国土绿化步伐,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国土绿化在促进城市品位提升,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便利的生活和惬意享受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外地游客来青旅游,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青海投资发展,更多的外地优秀人才也愿意到青海干事创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抓绿化就是抓民生。绿化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事关发展和民生的“大事”,国土绿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则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群众幸福指数的标尺。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才能为社会积累更多绿色财富,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生态实惠。
抓绿化就是抓形象。当绿色成为城市山体的一张靓丽名片时,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就会越美,形象就会越好,就越能集聚人气,吸引财气,提升商气。深居高原的青海只有把国土绿化工作做好了,用绿色美化家园、装点城市,才能不断提升青海美誉度,树立青海新形象,增强青海吸引力。(孙海玲)
故事传真
用一个世纪三分之一时间创造一个绿色奇迹
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时间,大概有三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多年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可以开发一片新天地,可以实现一个新蓝图,可以描绘一个新未来,而身处高原的青海却选择了创造一个新奇迹。
这个新奇迹说的就是青海人家喻户晓的工程——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
翻开南北两山的建设发展史,就如同翻开了一部青海人不断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从7.2%提高到75%,使这座过去长年绿色难觅的古城变身为美丽而宜居的青藏高原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28年前的西宁是个“不毛之地”,如今的西宁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夏都”,可以说,这是几代青海人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结果,也可以说,青海人花费了将近30年时间用绿色打造出了一片高原人的精神高地。
30年时间,数十万人,为西宁市南北两山的1.3万公顷的荒山披上了绿衣,市民人均分享面积112平方米。
绿满夏都,让群众说话——
“夏天时绿树成荫、风景怡人,如今的西宁宜居而美丽,这是数十万植树人苦干28年的回报。”对于年近70的“老西宁”朱玉祥老人而言对家乡的这种变化有着更为强烈的感受,“西宁正好夹在两山之间,20多年前的南北山别说长树,连一株草都很难存活,将近30年时间,南北山变绿了,西宁城变美了,老百姓的心情都畅快了。”
绿满高原,让成效说话——
“这一工程的实施,明显减少了西宁地区扬沙天数,南北两山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植被面积不断扩大,水源涵养功能得以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省会城市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明显提升。”据南北山绿化指挥部绿化处处长朱洪杰介绍,多年来,我省驰而不息地推进南北山绿化工程,两山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初期的7.2%提高到75%。新增森林资产价值达51.7亿元,是工程总投资的3.2倍。每年提供的森林系统服务总价值达到2亿元以上。
将近30年的耕耘与付出,一片荒山换新颜,我们用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时间描绘了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
“‘我们要以尕布龙精神抓绿化,像尕布龙同志那样,始终要有为民造福的情怀,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勇气,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代接着一代干,定叫两山换新颜’。”朱洪杰清楚地记得今年全省绿化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的这番话,“走进新时代,我们更要以尕布龙精神植树造林,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指引,持续加大国土绿化力度。”朱洪杰说。(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