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从三江源走向世界】 三江源头的幸福画卷

22.11.2019  07:45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青海湖面积连续多年增加、藏羚羊从受威胁物种名单中剔除、雪豹频繁现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换来的是绿草如茵、蓝天碧水和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藏野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中华水塔”生机勃发

  在前往扎陵湖采访的路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幕:扎陵湖沿岸竟有三条路,这三条路同时笔直地向黄河源头矗立的牛头碑处延伸。其中一条已经被湖水淹没,另外一条修建不久的公路在夏季涨水时也有被淹没的危险。当地的生态管护员说,近几年来扎陵湖的面积不断扩大,湖边的公路被淹没,因此又修了一条路,形成了三路并行。

  这个细小的变化,是我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取得喜人成果的具体体现。据介绍,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的深入实施,三江源地区湖泊、湿地面积增大,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监测区域内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栖息环境不断改善。

  风沙小了,草原恢复了,湿地大面积增加。扎陵湖畔今非昔比,通过几年的防沙治沙,扎陵湖畔水草丰美,藏野驴又回到这片可爱的生活乐园。

  入冬后,在长江源地区的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面上水鸟嬉戏,成群的黑颈鹤依旧依恋故土,不愿到千里之外的南方过冬。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黑颈鹤情系这片土地,主要是保护区这块湿地以及丰富的食物,为黑颈鹤提供了安逸的生活环境。每年成群的黑颈鹤到隆宝产蛋,直至孵化出小生命,它是保护区生物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青海省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另据统计,三江源地区每年向下游省区输送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有力支撑全国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区的发展。

水鸟嬉戏。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供图

  濒危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改善

  初冬,广袤的可可西里,已是大雪纷飞。在前往雪域西藏的路上,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藏羚羊在雪地里觅食。长期往西藏跑长途的货车司机马积恩记忆犹新——“早些年,去西藏的路上很少看到藏羚羊的身影。若是偶尔碰到,它们也远远躲开。现在,它们不怕人了,在青藏公路两边经常看得到成群的藏羚羊。”马积恩说。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位于可可西里核心保护区的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藏羚羊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已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鉴于藏羚羊的种群恢复状况良好,国家环保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报告中,藏羚羊从受威胁物种名单中剔除。

  除了藏羚羊,雪豹也频繁现身。在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麦秀保护分区,牧民连续发现雪豹活动的踪影,最多的一次有6只。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民警介绍,以往三江源腹地牧民群众发现的雪豹是单独活动的,6只雪豹共同出现的画面实属罕见,说明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改善显著。

  麦秀林场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核心区,境内复杂的地形与森林、草原植被为野生动物栖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麦秀林场岩羊、旱獭、野兔等野生动物数量恢复明显,为雪豹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近年来,雪豹频现是三江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力证。”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反映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沼泽湿地保护、沙漠化土地防治等生态公益性项目和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三江源地区林地面积逐步扩大,森林生态功能增强、沼泽湿地逐渐恢复、湖泊面积增大……草原众多趋好的态势,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牧民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得到实惠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树立“生态优先”的保护理念,不但没有影响民生,反而给民生改善带来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我省坚定地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让各族人民切实感受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在拥有“青海蓝”的同时,分享“绿色福利”。

  赛措卓玛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纳木塘草原的一名牧民。今年年初,赛措卓玛参加兴海县三江源办公室的农牧民科技培训项目,学习藏绣技艺。在培训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心灵手巧的赛措卓玛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通过卖藏绣工艺品,赛措卓玛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牧民桑巴拉告诉记者,禁牧减畜之后,牧区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增多,这些劳动力有一部分被吸纳到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相对于以前单纯的牧业而言,现在更是多了一份收入,而且在草畜平衡上,国家还有草原补奖、舍饲圈养技能培训等多项惠民政策。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带来草原生态恢复、牧民增收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变化,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变化则是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如今,无论是在黄河源头,还是在长江源头,牧民通过掌握学艺本领,走上富裕路的不在少数。目前,我省针对牧区群众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有11项,能够确保牧民群众因保护生态而损失的经济利益得到补偿。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省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初步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

长江源头风光。摄影:祁宗珠 牧民孩子接受现代化教育。果洛州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