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向“高原”跨越

18.07.2016  20:37




        吴毛旦个子不高,皮肤黝黑,面带微笑,目光沉静。他说话慢条斯理,字斟句酌,听到认为不恰当的表达,即摆手纠正“不能这么说”。记者对吴毛旦的采访进行得缓慢而有节奏。

  2013年7月,吴毛旦被选派为国家第二批援青干部,担任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全省法院的审判监督工作。

  “来青海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里的艰苦环境有所准备,但来了以后还是觉得自己想简单了。”吴毛旦的工作轨迹从河南到北京,始终没有离开中原地带。到青海工作,从“中原”一步跨入“高原”,完全适应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刚来西宁时空间感恍惚,走路不稳,有好几次下台阶踩空,险些摔倒。记忆力明显减退,改稿子要看一遍,记一遍,脑子里再反应一遍。”吴毛旦笑称自己,过目就忘、不知所云。

  “在艰苦的环境里有所作为,我的体会,要靠精神和热情。提起精神,激发热情,是工作进步的不竭动力。”吴毛旦说。

  援青三年,适逢青海推进“三区”建设(即循环经济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利益碰撞,社会矛盾多发,许多纠纷以案件的形式涌向法院。其中,再审案件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青海高院审监一庭副庭长郭国泰用“少而全”形容当地的案件类型,“青海的案件数量总体不多,但内地出现的疑难复杂案件,在青海一样不少。”他说,由于案情复杂、经验欠缺等原因,法官们对法律适用标准和事实认定往往有不同意见,有时导致再审程序“卡壳”,影响了司法效率。

  为了突破办案“瓶颈”,吴毛旦亲力亲为,或担任审判长开庭审理,或参加合议庭评议,与审判团队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在磨合中提高办案能力,共同把好裁判公正关。

  “吴院长对案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那种细致的程度让人惊讶。他一页一页地看卷宗,一个字一个字地改稿子,比普通法官还要细。”审监二庭庭长杨智建说,吴院长言传身教、手把手教法官办案,提高了案件的证据采信水平,“我认为,这是青海高院再审案件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

  “在办案的过程中,我有一段时间期望过高、急于求成,有些脱离实际。”吴毛旦坦言,把完成工作目标和受众的接受程度结合起来,是让司法公正“落地”的正确方法。

  审监一庭法官文宝向记者说起和吴毛旦的一次办案经历。在办理一起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再审案件中,吴院长为了让我们吃透案情,准确适用法律,先后让我们合议了6次,“这个案子事实和证据比较充分,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争议较大,我作为承办人已经拿出了意见。在每次合议时,吴院长在听取大家发言后,都会不紧不慢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话不长,但都说到了点子上。

  案件办结后,文宝感触很深,“当法官多年了,就案办案的习惯还是有一些的,法律规定背后的因素考虑得很少。吴院长让我们就案情反复合议,就是想让我们吃透法律精神,反复掂量一次判决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他说,这次办案过程让他对“办案不是一个简单的适用法条的过程”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

  针对青海多种宗教并存、多数民族共居、文化多元的省情,吴毛旦要求法官在裁断案件时,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经济利益的归经济利益,民间矛盾的归民间矛盾,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属于民族宗教问题,更不能因民族宗教影响法律的统一适用。

  回顾三年援青生涯,吴毛旦提起青海高院院长董开军说过的一句话:要时时从碌碌浮世、欲望想往中静一静,听一听心灵对自己的呼唤。

  “这是我援青三年的深切体会,也是一个中原人在青藏高原驻守三年的收获。”吴毛旦说。

用好红色资源筑牢初心使命省民政厅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近日,省民政厅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赴海北州原子城纪念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心参观学习,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基因,丰富学习内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增信走心有新意......民政厅
青海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
  9月24日,青海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副省长、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匡湧主持召开......民政厅
阿更登副厅长调研指导厅系统驻村乡村振兴工作
  10月12日,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阿更登率队深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纳家村,调研指导厅系统驻村乡村振兴工作。互助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县委副书记赵以鸿到村陪同调研......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