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技能大师
他,身高只有1.62米,却被工友们称为“小巨人”。
他,只有高中学历,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却成为铁路一线接触网工的教科书。
从普通的农民工,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他就是巨晓林,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接触网工人。
自学——230万字笔记记下成才之路
有人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巨晓林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1987年,24岁的巨晓林被招录为中铁电气化局一处三段的农民合同工。面对集铁路电力、电务、工务等多种专业技术为一体的电气化铁路施工技术,他没有退缩。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这问那。
巨晓林回忆当年,营地熄灯后,自己悄悄地打着手电筒把学到的知识记在笔记本上。《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电力铁道供电》《接触网》等30多部专业书籍堆满了他的床头。工地转移到哪儿,这些书就带到哪儿。
面对朋友和工友的不解,他说:“农民工也要懂技术,技术好我们就不会被淘汰。”
至今,巨晓林已经写下70本230万字的施工笔记。他不仅自己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接触网软横跨的计算,能够解决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他编写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详尽介绍了几十种接触网施工创新办法,成为施工人员眼中的“宝典”。
巧干——创新迎来可观经济效益
在中国中铁关于巨晓林的介绍中,数字记录着一个“创新”的头脑为企业带来的力量:28年间,他总计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98项,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万元……
28年间,他先后参加了北同蒲线、大秦线、鹰厦线、京郑线、哈大线、侯月线、渝怀线、迁曹线、京沪高铁、京福客专等十几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点点小发明,一个个小创新,不断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2010年,作为高技能人才,巨晓林被选调到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参加施工技术攻关。他知道,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施工对于施工作业的要求异常精确和严格。
“每天不管啥时候,都在琢磨工艺改进。”巨晓林说。
接触网支柱安装整正时,需要对立好的支柱进行多次调整才能保证支柱的垂直度,满足技术标准。但这费时费力,严重制约工程进度。巨晓林带领课题小组经过20多天现场试验,发明了“下部基础螺母模拟精调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课题组的《提高京沪高铁数据测量一次合格率》科研课题,获得全国工程建设QC成果一等奖。
朴实——名满中铁初心依旧
在中国中铁,巨晓林的名字家喻户晓。成名后的巨晓林,在大家眼中,仍是那位朴实的农民工师傅。
今年3月16日,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巨晓林乘坐火车硬座回到合福高铁的工地。第二天当穿着工装的巨晓林出现在施工现场时,队长问他为什么不休息几天。巨晓林说:“班组的兄弟们都在忙活,我哪好意思啊!”
只要有时间,他开办“晓林业校”随时对青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据统计,他带出的徒弟遍布在20多个项目部,有21人成长为工长、7人成长为工程队长、3人成长为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6人成长为“能工巧匠”……他们在师傅精神的感召下,奋战在我国电气化铁路事业上。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