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三农”的不解之缘

10.01.2018  21:21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李隽 白林娟

田间课堂讲解种植技术

发展的家庭小牧场

新建的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

深入农户了解民情

   午后的阳光斜射在民和县李二堡镇的每一寸土地上,前庞村脱贫户周存孝家新建的房屋里,儿媳甘玉秀正坐在炕上做着针线活儿……

  “最近天气冷了,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进入冬季,温度持续走低,“第一书记”马玉忠担心村里的贫困群众生活遇到困难,特地叫上村会计冶二布都前往周存孝家了解情况。

  今年45岁的马玉忠是民和县供销联社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可谓是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第一份工作也在农村。2015年底,精准扶贫工作中又被组织选派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成了马玉忠最重要的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2016年底,累计投资188万元,前庞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完善,15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贫困村也实现如期退出,村里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甘做群众的“热心人”

  前庞村地处浅山地区,到最近的李二堡镇集市也要走上3公里的山路。全村275户1209人,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等农作物维持生计。村民们居住分散,在山沟、道岭三五户相连,六七户聚集,过着传统的耕种生活。2015年,在精准扶贫识别中,前庞村被列为一般贫困村。

  初到前庞村,马玉忠看到的是村里留守的蹒跚老人,看到的是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看到的是村里人对脱贫的渴望……这一切深深刺痛了马玉忠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干好精准扶贫工作,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希望!

  在马玉忠看来,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身入心入情入,想干实干苦干。通过对村民家庭状况、劳动力、收入等方面情况的摸排走访,最终确立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65人,而在15户贫困户当中有6户因残致贫,3户因突发性大病致贫。这样的数字,对于马玉忠来说,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压在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马玉忠根据致贫原因分类制定帮扶措施,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参与土地流转,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集中开展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每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发展特色种养业。同时,针对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鼓励劳务输出和创业。

  周存孝一家就是因病致贫的典型代表,周存孝的儿子学了厨师手艺在外务工,家里还种着几亩地。按理说生活应该过得去,但是为了给生前长期患病瘫痪在床的妻子治病,儿子的收入远远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还欠下了不少的外债。看着妻子被病痛折磨,周存孝承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即使房子成了危房,政府给了危房改造的指标,周存孝也根本没有心思考虑修房子的事。

  “两不愁、三保障”是精准扶贫中贫困户脱贫的最基本条件,但马玉忠更担心的是贫困户的安危冷暖。思前想后,他开始联系周存孝在外务工的儿子反复沟通,最终,马玉忠的执着让饱受丧妻之痛的周存孝从萎靡的状态中振作了起来。

  如今,房屋建好了,马玉忠又张罗着让周存孝通过贫困户的产业资金,免费利用村委会前几年修建的养殖大棚养了几头驴,发展起了养殖业,周存孝一家人的心亮堂了起来。

  而像周存孝家这样因病致贫但却在短时间内脱贫的贫困户,在前庞村并不是个例。

  冶二布都原先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和女儿都患有慢性病,平均一年要住两次院,妻子赴格尔木枸杞地里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让冶二布都一家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马玉忠协调冶二布都的妻子在村里干起了保洁员的工作,并动员其儿子学习拉面技术。如今,冶二布都的儿子在亲戚家的拉面馆里打工,每月能有4000元的收入。冶二布都说,不仅房屋和身上穿着发生了变化,一家人现在对生活也有了盼头。在2017年初的村“两委”班子调整中,因为人正直、老实、热心,冶二布都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村委会会计,并承担村主任助理事务工作。

  2016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马玉忠对有建房需求的13户贫困户、22户住房困难户落实危旧房改造项目,现已全部建成。对精准识别的15户贫困户,落实发展产业补助资金24.84万元,扶持家庭小牧场13户,入股分红2户,保证了户户有产业,人人都能稳定增收。

  愿做群众的“引路人”

  前庞村是个经济薄弱村,一无集体经济,二无村办企业,如何让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成为马玉忠心中的头等大事。

  几经考虑,马玉忠渐渐明朗: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收入并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前庞村要发展,就要从考察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

  有了想法之后,马玉忠邀请有经验的“土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士,在前庞村举办了种植、养殖培训班,结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农户们详细传授、讲解种植、养殖的经验,向村民们征求家庭发展意向。

  2016年春耕之时,马玉忠动员1户村民试种了3亩当归药材,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实践证明,前庞村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宜当归、黄芪等药材的种植。就这样,前庞村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30多名村民加入到合作社,正式开启了前庞村药材种植的大门。2017年3月,马玉忠向帮扶单位县供销联社主动争取解决化肥11吨,帮助贫困群众开展春耕生产。

  除了养殖、种植方面的引导,马玉忠还引导鼓励贫困户依托本村村民或者亲戚开拉面馆的优势资源,学习拉面技术。因残致贫的冶廷祥一家原本生活贫困,马玉忠通过精准扶贫“530”贷款政策,调动一家人发展拉面产业的积极性。如今,冶廷祥的儿子与亲戚合伙在江苏昆山开了一家拉面馆,每月的纯收入达到7000元左右,彻底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前庞村的乡亲们说,马玉忠是一位苦干、实干、亲民的好干部。为了村子的大事小事东奔西走,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贫困户冶赛力木有三个孩子,但三个儿女都没有上户口。没有户口,意味着除了上学问题,像农村新型医疗保险都无法正常缴纳。为此,马玉忠从派出所到卫生院,多方奔走,咨询如何解决三个孩子上户口的问题,后来得知,最终解决的方法只有通过亲子鉴定。马玉忠找到镇卫生院协调解决了大部分费用,并通过多方努力和协调,为三姐弟做了亲子鉴定。通过亲子鉴定,三姐弟的户口问题终于解决了,还为其缴纳了医疗保险。

  “马书记为我们做了大好事啊。”当问起这件事时,孩子的奶奶白亥买一个劲儿地说道。如今,冶赛力木在诺木洪承包了10亩地种起了枸杞,白亥买在家养了4头牛,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这些年,马玉忠还积极向帮扶单位民和县供销联社争取资金2500余元,解决村委会取暖问题和村农民篮球队活动经费;争取2万元,用于项目建设用地,并修建了前庞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村戏台和文化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供销社项目资金3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前庞村村级综合服务社……

  我们走出了前庞村,但是前庞村扶贫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马玉忠说:“下一步我们要成立村委会、供销联社、农户三方面合作的村级供销社,积极探索发展土地流转或托管、居民生活服务、互助金融服务、农技咨询、测土配方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以此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带领广大村民增收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