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雷锋精神接班人

01.03.2023  08:11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雷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当我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总有一种上前帮一把的冲动!希望有朝一日,生活处处都是活雷锋。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根基层,始终牢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使命,从小事入手、把小事做好,给老百姓送去最需要的服务,让老百姓感受到温暖……

  在西宁,每一个关爱他人、扶危济困的热心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雷锋故事。

  他们发出不同的光亮,足以点亮一片天空;他们不是雷锋,又都是雷锋,是无数个雷锋的缩影。雷锋离开了吗?没有,他从未离开。

   从军营走出来的学雷锋标兵

  “新时代,我们如何学雷锋?时代在变,学雷锋的方式也在变,但雷锋精神的底色从未改变。”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石彦宝说出了所有退役军人的心里话,为了让雷锋精神传承下去,他们身体力行,在生活中去践行雷锋精神。

  自主择业后,他和战友一起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多次倡议并组织退役军人为青海省13所学校开展义务国防教育和应急训练等,受益师生12万余人;2020年8月29日参与西宁市城北区特大暴雨内涝抢险救援任务,转移人员67人,车辆13辆;2021年1月15日和战友一起筹资16000元对西宁市城中区20家困难户进行慰问;2021年4月22日协同青海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城东区政府和志愿服务队人员共同植树24722株;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地震,组建29人小分队,储备10万余元物资,行程519公里进行电力应急救灾;2020年至2022年多次倡议退役军人149人,为青海省血液中心献血27800毫升。

  石彦宝说,奉献就是雷锋精神的内核,我们要把雷锋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做新时代胆大心细的“女雷锋”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本能,那么我们就会遇见更加闪亮的自己”。女退役军人徐艳枫今年48岁,多年来,她把“学雷锋”当成习惯持之以恒,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学雷锋的行列中来。她会给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捐物,每年六一儿童节,会邮寄爱心包裹给这些孩子们,直到孩子们考上了大学;她会跟着志愿服务队的同事们一起给贫困老人和家庭送去慰问品,并将慰问金塞到老人们的手中,她还会给贫困的农牧民送去御寒的衣物;疫情期间,她不喊苦不喊累,40多天在小区核酸采样点4号采样台从事消杀工作,干练的她一边做消杀,一边引导居民,这一刻,她就是守护居民安全的“女雷锋”。

  她说:“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真善美。乐于助人是一种善,无私奉献、立足岗位是一种真,不乱扔垃圾、按序排队、尊老爱幼、文明礼让、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等则是一种美。”

   他们都是群众身边的“活雷锋”

  2月28日,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命名表彰我省10个集体为“青海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0名同志被评为“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来自城北区火车西站社区的赵辛霞榜上有名。

  “当我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总有一种上前帮一把的冲动。”赵辛霞说起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她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22年10月31日,初冬的寒风中,赵辛霞正带领着社区工作人员给居民配送生活物资。这时电话突然响起,电话的另一头传出充满焦急的声音,“赵主任,我母亲现在喘不上气,呼吸困难……”接到电话后,她急忙联系急救人员,顶着寒风急速奔跑至病人家中。可惜的是,老人没有等到急救人员,生命就走到了尽头。看着已经去世的老人,赵辛霞顾不上悲伤,她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精神,与社区副主任韩杨、老人的女儿一起给老人换上了寿衣,随后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开出相关证明等。处理完老人后事后,她才哭出了声。因为惋惜,因为不舍,因为每次入户老人亲切的声音让她热泪盈眶。

  她说:“时代在变,雷锋精神永远不变。我们都是雷锋精神的接班人,永远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