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仙米,爱心守护下的一方“净土”——“爱我祁连山保护生态环境”采访见闻之三

18.08.2016  12:01

    8月8日、9日,2016江河源环保世纪行的中巴车在仙米林区的山间河谷中穿行。这里是青海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天然林区,也是国家森林公园。

    蓝天白云,碧草云杉,还有奇峰巨石上顽强生存的祁连圆柏,以及跟随我们一路奔流的大通河、宁缠河。仙米,就像一块巨大的尚未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原始粗犷之美。

    汽车行走了两三个小时都没有看到一个路人。我们可以说是行走在一方人迹罕至的“净土”上。

      32.4万公顷的庞大面积,两省交界,再加上域内两乡一镇的居民。在这种复杂的人员地形情况下,仙米林场竟然保持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重大火灾的记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决心一探究竟。

    我们前往宁缠管护站。这里距林场场部70多公里,地处甘青边界地区。

    当我们快到的时候,看到了十几名身穿迷彩绿的管护员,一边巡山一边捡拾着公路边游客丢弃的垃圾。

    仙米林场有管护员681名,除了轮休日,他们每月22天都按照最严格的线路规定和作业要求,开展巡山管护和随机夜巡工作。同时由站、点长带队,定期开展片区联防联巡工作,查漏补缺,消除巡防盲区。

      681名管护员,看似数量不少,但是分散到广袤深山老林中,那可是寥若晨星。

    那么林场是如何依靠有限的力量管护好如此庞大的林场的?

    林场场长胡岳说,林场能做好“三防”工作,就是依靠群众路线和全场干部职工的努力,从而赢得了林区各族群众的鼎力支持。林区内的群众每年都和林场签订防火责任书。

      仙米林场的林区和当地牧民的草场常常是交叉重叠的,为了森林的安全,牧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在生活上,林地边缘的住户和放牧点都必须按要求堆放易燃物。他们积极整改不规范堆放,在灶台烟道设置防护罩,炕洞门设置堵塞物并挖灰坑加以防护。

    乡村、单位和学校等地方组织都要签订责任书。在查处涉林案件时,与林场建立联防机制,信息共享,合力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空间。

    当然,最基本的力量是那些拿着微薄工资,每天都要跋山涉水的管护员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附近乡村选拔推荐上来的本土本乡人。这些兼职管护员,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不一般的情感,充满着职业的骄傲和自豪。

    “我喜欢在这里工作,清静、美好、绿意盎然,关键它是我的家园,我不希望有人破坏它,毁掉它的美丽。”20岁出头的大学生管护员张飞充满诗意地描绘着自己的家乡和工作。

      张飞住在仙米乡塔里华村青阳社。他每天早晨6时就要起身赶往林场管护站,每天如此。有一次在巡山的路上还与棕熊不期而遇,双方对视之后棕熊掉头而去,他说当时腿都吓软了。即便如此,张飞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如果深深挖掘,每个林场的职工都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在仙米林场一干就是20多年的李涛,虽然现在已经是门源回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的副局长,但仍然在仙米林场兼职党务工作。谈起仙米林场的过去和将来,他充满了深深的感情。这个来自四川的汉子,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完完全全奉献给了这片林区,被人们称之为仙米林场的“活地图”。

      这里的人民深深地眷恋着他们的故乡。为了这片林子,他们关闭了工厂和矿山,甘守寂寞,默默奉献。

    党和政府也十分关心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积极筹措数千万资金,从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入手,切实推进仙米乡“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

    今年,门源县又启动了生态扶贫工作,以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对象,设置生态公益管护岗位1445个。仙米林场的681名管护员中,就有今年7月份到岗的300名生态扶贫公益岗位管护员。

    采访中,那一张张纯朴真诚的面孔,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心声,让记者深深地领悟到,做好林场管护工作的依靠,答案应该就是:“依靠群众”,“爱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