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名义拥抱世界
这是一片积淀着爱与美的土地,一片充盈着礼赞和感恩的土地,一片洋溢着欢乐与自由的土地。
青海湖——对青海人来说,是一个地名;对游客来说,是一个旅游胜地;而对诗人来说,则是生命和精神的高地,是诗歌回归人类世界的最后净土。
2007年8月9日上午,青海湖畔第一次迎来了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34个国家的重要诗人,迎来了两岸三地的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金发碧眼和黑皮肤、黄皮肤的人们,就这样盛大空前地将青海的文化时钟拨响。凭借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卓识,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很快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它不仅被载入当代国际诗歌节和中国文化发展史册,更是成为继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诗歌节。波兰著名诗人马雷克·瓦夫凯维奇为此盛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东方的一个创举”。
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盛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诗人们在雪山、草地、圣湖的见证下,发布了《青海湖诗歌宣言》;亲历了诗歌墙揭幕和“金藏羚羊国际诗歌节”颁奖;见证了国际诗歌广场的落成……
诗歌节赋予青海更多的文化内涵,青海则因为诗歌节而为世界所瞩目,因为诗人们的到来而变得诗意盎然……
8月7日至10日,第五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再一次如鲜花般盛开在青海湖畔。来自世界44个国家的180余名著名诗人,再一次倘佯在诗歌的海洋中,沐浴着高原热烈而清澈的阳光,感念着青海人民的热情和博大胸怀。这块诞生过堪比《荷马史诗》的《格萨尔史诗》的福地,以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广泛的诗人赞誉,使青海成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届诗歌节以“诗歌语言的不断革新与现代诗歌的结构”为主题,诗人们所代表的地域、种族和语言体系更为广泛,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成为又一次成功的国际诗歌盛典,一次影响深远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会。
作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的重头戏,第五届诗歌节高峰论坛仍旧延续着它一以贯之的品位和做法,把弘扬诗歌传统,表现文化精神,传播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沟通、为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相异的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
阿根廷著名诗人罗伯特·阿利法诺一踏上这片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土地就感概万千,“我每天都感到很惊喜,这里的人民对我们非常友好,我也通过这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罗马尼亚著名诗人鲁博安读到了一本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诗集,他被诗中所描绘的青海田园牧歌般的静美所深深吸引。等他的双脚真正踏到青海的土地后,鲁博安一下就喜欢上青海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作为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任,他主动和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的相关领导联络,希望能和青海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将罗马尼亚的文化元素带到青海,也把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带到东欧国家。
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已经是第二次来青海了,她对记者坦言:“我不是一个喜欢到处乱走和参加活动的人,但是青海湖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当听说要在青海湖畔举办诗歌节,我毫不犹豫地就来了!”
…… ……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就这样刷亮了诗人的目光,也以诗歌的名义拥抱了整个世界。
我国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诗中这样写道“在那里。在那青海湖的东边,/风一遍遍的。吹过了/被四季装点的节日。/尽管我找不到鸟儿飞行的方向,/但我却能从不同的地方,/远远地眺望到/哪些星罗棋布的庄廓。/并且我还能看见,两只雪白的鸽子,/如同一对情侣般的天使,一次又一次消失在时间的深处!”
这一切,怎不让人心驰神往?
高峰论坛摘要:诗歌语言艺术的三个层次
作者简介:郭枫,生于1930年,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1992年曾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近年每年主办中国文学国际高峰会议,现为台湾新地文学社负责人。
语言之于诗歌,犹如衣之于体,产生美饰作用;某些论者,乃偏执指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种片面的说法,过度提升语言的阶位,同时狭化诗歌的艺术,使诗歌沦丧于玩耍语言的形式主义。完整的说法是,诗歌是运用语言表达文学境界的艺术。
在诗歌艺术中:境界是诗歌的底蕴,是作品的灵魂,是第一义的元素。语言是表现的工具、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附丽于境界的次级元素。诗歌艺术首在于境界美,境界美须借语言形式表现:境界和语言,神形契合,密不可分。一首不朽的诗歌,灵魂存乎境界造诣,风格出于语言形式。
诗歌境界,有高低、有大小。高尚伟大境界之建构,端赖是人优美的本质:在先天性格上,情思浑厚、胸襟开阔、具有悲悯大爱。在后天学养上,有通达哲学观、有正确历史观,始能产生高超人生观,人生观高超的诗人,始能建构高尚伟大的诗歌境界。那种境界。绝非仅仅凭借语言技巧者,可以侥幸苟得。
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门类的是:既繁复美妙,穷极描摹记忆的奥秘:又含蓄蕴藉,涵有意在言外的深趣:是以幻化万端,河汉无极,成为文学各门类作品的最高艺术形式。诗歌语言,只有叙事(赋)、拟喻(比)、描写(兴)三种元素,三种语言元素可写出无穷诗歌,正如美术之三元色可绘出无穷画图。诗人语言艺术的三个层级:稚拙书写,风格创作,多元造诣。
“稚拙书写”层级的诗歌语言指的是,诗人书写的作品稚拙可哂。稚,是字词不精准的“青涩”;拙,是语句练达的“芜杂”。青涩芜杂的“稚拙书写”,显示其诗歌语言处于不成熟的初级层次。
“风格创作”层级的诗歌语言需要诗人具备驱遣艺术语言的能力。在诗歌创作中,字词精准和语句练达,仅是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唯有在精准和练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语言形式以创造艺术风格,才是诗歌语言艺术的高级表现。
“多元造诣”层级的诗歌语言,唯气象恢宏的伟大诗人,始有可能达到的是个艺术语言境界。
论及诗歌语言艺术,遣字灵动,造语奇巧,固难;而语言之平中见奇,俗中见雅,浅中有深,淡中有味,尤难。是以,返朴归真,直抒性灵,确是诗歌语言艺术的高峰。诗作语言向上提升,达到“大巧若拙”的朴,“大智若愚”的真,从有形之美蜕化为无形之美,径直达到内蕴深邃的境界。斯谓之诗歌艺术的云端语言。
一个真正的诗人,永远执着于诗艺的追求,永远谦逊地对语言艺术探索琢磨。老杜“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语,道出对作品认真研究的态度,树立了诗歌创作精神的典范。(郭枫)
花絮
“出场效果”
当主持人念到:“下面有请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在翘首期盼着席慕蓉本人。
席慕蓉起身走向主席台,没有留意到脚下的台阶,她跌倒了,在大家的搀扶下她站起来,脸上还是挂着优雅的笑容。
走上演讲台,一头干练短发,戴着眼镜的她显得十分知性,她面带微笑地说:“这个台阶给我制造了一幕轰动的出场效果,但其实我是无意的。”席慕蓉的一番话,让刚才尴尬的场面化成了一场幽默,令在场的观众开心不已。
“忙碌的诗人”
在诗歌会现场,一位身着西服,胸前挂着嘉宾证,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老外”在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发折页,简单的黄色折页上面用红字写着“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发折页的同时还不忘说一句:“请看看,”顺便再送上一个诚挚的笑容。这个“不务正业”的诗人叫鲁博安,是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任。
在高峰论坛上发言的他也时刻不忘记介绍罗马尼亚文化中心,给主持人也要发一份折页。在休息期间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国诗人之间,交流心得,向他们介绍文化中心。
“穷追猛问”
在会场上,除了一百多位著名的各国诗人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拿着采访本、扛着摄像机、端着照相机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的各家媒体记者。开幕式一结束,一百多位诗人就被早已瞅准“目标”的记者们“分割包围”,一场新闻大战就这样拉开了。面对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和“穷追猛问”,这些“老江湖”回答的游刃有余。
对于记者来说,最困难的采访对象就属“老外”了,语言障碍不但忙坏了记者,也忙坏了翻译,采访过后记者们纷纷发出感慨:“真后悔当初没好好学英语。”
在大会现场,记者们是无所不在,台前、幕后,就连诗人们抽支烟的时间也不放过。为了采访,有些记者要在会场等几个小时,有诗人说:“你们做记者的真辛苦,你们青海的记者真敬业,你们的精神令我感动。”(李欣 张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