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洽会·人文青海的表达龙仁青:地域文化不可或缺

22.06.2016  06:07
来源:海东时报

  “本土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就写作而言,是一个作家能够与其它地区作家在作品上得以区分开来的重要标签。如果想让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或异质性,地域文化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龙仁青先生如是说,他甚至把它视同为“中国元素”。他认为,如何表现青海的“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青海作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青海本土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下的视域特征与表达策略方面,与外省作家作品相比,相对陕西作家对农耕文化意义上的写作、浙江作家特别是温州作家对商业文化的表达、深圳作家对打工文学的涉猎等等,龙仁青认为外省作家有着更为自觉的认知或意识,而相形之下,青海作家对本土文化的体现在认识上略显模糊。

  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省份,在作家的笔下却呈现出文化的单一性,汉族作家的作品里觅不到其他民族的身影,反之也是。龙仁青为之深深担忧。

  在强化青海本土作家的文化自觉与担当意识方面,龙仁青同样提到了“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文化中心主义立场遮蔽了作家发现和关注其他民族文化的眼睛。”他说。

  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免不了。“但也不能单纯地认为外来文化在冲击和消解本土文化,而是这个时代赋予了这个世界在文化上的碰撞、交融,再重新整合,大势不可逆转。如此,也使得文化更具时代意义。”龙仁青如是说。

  以农耕文化背景的写作比之陕西或黄河流域省份,以藏族题材作品比之西藏,以穆斯林文化背景下的写作比之宁夏,使青海作家很难占有优势,难免与其它省区作家在主题上的“撞车”。龙仁青试图或者说致力于在作品中呈现青海“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这一特点。他认为这也是青海作家的作品能够区别与其它省区作家作品的唯一特征。

  龙仁青,小说家、翻译家。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副主席,青海省《格萨尔》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民族文学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民族文学》等汉藏文报刊发表原创、翻译作品。作品多次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刊类杂志及各类年度选本。创作出版有小说集《光荣的草原》《锅庄》等;翻译出版有《端智嘉经典小说选译》《仓央嘉措诗歌集》《居•格桑的诗》及《格萨尔》史诗部本《敦氏预言授记》等。作品曾获中国汉语文学“女评委”大奖、《青海湖》文学奖等、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

  名家荐语

  穿行在雪原荒漠,游走于山川河源,龙仁青的笔触浸染着来自高大陆的清新本真,迷恋着梵钟佛鼓,陶醉于牧歌野曲,龙仁青的文字氤氲着藏文化的奇异玄妙。在同质化日益抹杀着作家们的才情和想象力的今天,龙仁青的小说却表达出这个时代少有的异质性。这是青藏高原对他的深情馈赠,也是他致力于这种“高地写作”所获得的殊胜妙果。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感受到他的文字所散发出的不一样的气韵,以及那份宁静和缓慢。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龙仁青的小说作品,用纯正的汉语写出纯正的中国小说,这种写作的意义,是我们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路如何走的问题,我们如果这样去看,那对于它的影响,就不会只局限在西部、青海,它的影响应当更广一些,而是对中国文学的一种重新认识问题。龙仁青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经历,使他具备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所难以悟出的“天籁般的人性”。

  ——著名作家、茅奖、鲁奖得主、《芳草》杂志总编刘醒龙

  她有雪山草原、马背人生之见证,有藏地艺术、经幡元素之描画,有海湖秘史、活佛高境之实录,有精神信仰、天地人灵之追寻。对于雪域高原,她是藏地儿女情深意长的倾诉;对于散文艺术,她是耕耘者殚精竭虑的奉献;对于读者人群,她是作家信徒般真诚的拾遗补阙。流淌地理、民俗、风情之河,耸起学识、情怀、才思之山,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当下在双语(汉语和藏语)作家龙仁青笔下,像青藏高原本身一样结实浑阔、风彩卓异。

  ——著名作家、畅销书《藏獒》作者杨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