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今年8个月收留522位走失老人

23.09.2015  12:31

   “寻人启事……望有好心人转发。”在微博上,几乎每一次刷新,都有寻找走失老人的求助微博跳出,各派出所都接到过老人走失的报警,西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救助走失老人是日常救助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记者采访发现,这几年,许多社区老年人走失数量呈上升趋势。

  走失老人多有疾病

  今年2月9日下午,家住城北区朝阳新村的张女士终于见到了走失的父亲,父亲安然无恙被好心人发现并送回了家,张女士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她父亲今年86岁,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9月14日,一市民晚上下班,在商业巷遇见一走失老汉,询问家庭住址无果后拨打了110,胜利路派出所民警赶到,并将老人送到救助站。

  兴海路派出所民警说,以往在辖区走失人口中,走失老人占大多数,而在所有走失老人中,患有老年痴呆或某些精神疾病的占一半以上。

  “有的老人患有精神疾病,有时清醒有时糊涂,外出时突然发病就有可能走失。”古城敬老院相关负责人说,敬老院里曾有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在入住敬老院之前,子女将她锁在家里,意识清醒时,老人自己把门锁打开后外出,结果在街上发病,就走失了,幸好没有走远,被子女找到了。

  从老人走失的案件中,走失的主要原因是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或其他精神疾病,也有的是因为年龄太大,记忆力减退,辨识能力差。

  老人走失该怎么办

  西宁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马先生介绍,2015年1月至8月,西宁市救助管理站一共收留了522位走失老人,并最终将他们送回家。

  马先生说,如果走失老人能说出自己的名字或者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大概位置,救助站会通过与110报警台联动,在区域范围内借助社区帮忙排查,共同协助查找老人的户籍所在地。

  如果走失老人由公安部门或群众送到救助站,老人又无法说出家庭详细住址时,救助站会根据老人的穿戴、口音,初步甄别是在哪个地段丢失的。

  如果始终无法排查出老人住址,救助站可通过登报刊登寻人启事、在寻人网发布信息,或通过救助站的公众微信平台发布走失消息等多种渠道寻找老人,比起以前只能沿街贴小广告,找到的机会更大,在救助站、公安、社区等部门的相互配合下,走失老人一般都能找到家人。

  曾经有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由于老人说话含糊不清,所说的话工作人员也听不懂,无法获取老人的信息,他们只好先将他寄养在福利院里。

  帮助走失老人寻找家人的过程中,一些老人因患有老年痴呆或精神疾病不记得个人信息,寻找其家人有难度。这时,救助站会向西宁市民政局申请,将老人代养或寄养在福利院,由政府供养。暂时代养在福利院的老人,救助站还是会通过工作人员查找其家人,如果最终无法找到家人,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福利院可为老人申请低保、三无人员公费供养等项目。

  社区缺乏完善机制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几年许多社区内老年人走失事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针对辖区内的易走失老人,社区是否为他们建立了档案库呢?

  泰宁社区党务群团办主任巴海军、学院巷社区主任张顺都表示,目前社区还没有开展此类工作,但社区坚持登记辖区内容易走失老人的身份信息和家属联系方式,也建立了易走失老人花名册,以便快速处置此类事件。

  西宁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马先生认为,如果各社区以及相关部门,能建立易走失老人的档案资料库,掌握老人的资料,一旦老人走失,寻找起来会更快速高效。

  怎样防止老人走失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人外出后迷失方向、突发意外的情况时有发生,老人的安全怎样才能得到保障?目前,大多数家庭防止老人走失的手段是,在老人身上放手机,或者在老人衣服里放一张写有家庭地址和家人联系方式的便条。

  西宁市救助管理站一名负责人指出,防止老人走失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为老人制作一张联系卡放在老人身上,卡片上写明老人的姓名、子女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如果害怕丢失,可以把卡片缝在老人衣服里。万一他们走失,发现的人看到卡片后,可以及时联系家属,此方法简单易行。

  近日,新城社区、清真巷社区为辖区的困难老年人免费发放了爱心手机,按键1是老人子女的电话号码,按键2是社区的电话号码,爱心手机具有同社区网络共同定位和紧急呼救功能,能帮走失的老人及时找到家。如果老人遇到突发状况,社区公共网络便可以自动接通,找到失联老人。

  “SOS键可以设置成120、110,也可以设置成子女的电话号码。”城西区同仁路手机广场的工作人员说,除了联系卡,老人使用的老年手机上有个SOS紧急呼救键,只需子女们设定好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号码,老人有困难或紧急情况时,就能与家人取得联系。

  采访中,许多市民道出了忙于工作无暇照看老人的无奈。西宁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马先生说,其实防止老人走失,最重要的还是子女要加强责任心,尽量多抽时间陪伴老人,及时了解老人身体及心理情况。

  小贴士

  老年痴呆症早期症状:1.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2.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3.语言表达出现困难。4.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混淆。5.判断力日渐减退。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7.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8.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9.性格出现转变。10.失去做事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