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惠民:把健康送到群众家门口

29.01.2016  09:11

   临近春节,眼下的青海高原,到处洋溢着欢乐。和过去不一样的是,人们找乐子的方式不再是打麻将和喝酒,更多的是健康的活动,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省体育部门实施的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省体育部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农牧民提供服务,悄然改变着人们窝冬过年的习惯。

  送器材春节大礼送到家门口

  “三九”天的青海高原,寒风瑟瑟,滴水成冰。但在几天前,当我们来到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时,一支施工队伍正在忙着给庄科村的村民安装篮球架等体育器材。

  施工队的一名负责人告诉我们,天气已经不适合施工了,但还是冒着严寒给庄科村的村民安装篮球架和健身器材。看到群众高兴,他们心里也暖和了。

  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施工人员,更多的是冒着严寒眼巴巴等着的村民,其中就有51岁的魏吉珍。按农村人的生活习性,像魏吉珍这个年龄的人,早过了爱玩的年龄,应该在家抱孙子才是。可魏吉珍却不这么想,因为从去年年初开始,庄科村附近的很多村子都装上了健身器材和篮球架,闲暇之时,村民可以到小广场的健身器材上甩甩腿、扭扭腰,小伙子们还可以来几场比赛,好不热闹,这让他很是眼红。现在,自己的家门口也要有健身广场了,他每天都早早来到小广场当“监工”。

  令庄科村村民开心的是,就在这一两天内,他们村的健身器材就都能装好,村民们在春节期间有事干了。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春节来临之前,省体育局加快了乡镇村体育健身器材的落实,给广大农牧区群众送上了来自体育部门的新春大礼。

  送健康改变习惯生活更风尚

  离开庄科村,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西崖头村。在西崖头村的广场上,数十名村民正在排练广场舞,旁边的篮球场上,几个孩子正在打篮球,欢声笑语不断。

  村党支部书记党成邦说,自从去年他们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了村里的小广场,省体育局给他们村配备了篮球架、健身器材等,村民们就有了健身的好去处。他们利用这些场地搞一些比赛和活动,村里的风气在逐渐发生变化,更多村民放弃了以前喝酒、打牌的日子,喜欢上了打篮球、健身的生活,村民们之间更团结和睦了,精神面貌也好了。“离开牌场到球场,不贪酒杯爱奖杯,不打麻将打篮球。”这些顺口溜道出了农牧民的新生活新风尚。

  看着村民们排练着动感十足的广场舞,党成邦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估计这回能在三合镇的广场舞大赛上拿个奖哩。”

  三合镇党委书记严海英说,三合镇有18个村,除了4个准备易地搬迁的村子,三合镇14个村都建成了健身广场、篮球场等,各村都有了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依托这些场地,三合镇去年搞了百人大合唱和广场舞比赛两次大型的文体活动,同时,各村自己搞的篮球赛、运动会等活动就更多了。她说:“这些场地的建成,给农村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送服务健身器材遍布千万村

  如今,走在乡间小路上,已经安装了篮球架、健身路径的健身小广场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已经和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贴得越来越近,广大农牧民群众锻炼、娱乐都有了好去处,农牧民群众高兴地称赞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2015年,省体育局先后为1729个乡镇村、寺院配备了健身器材,投资金额达到8870万元,而这超过了2006年开始实施农牧民健身工程8年来的总和,力度空前,迅速弥补了我省农牧民健身工程的短板。更让人开心的是,在省体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各州、市、县体育部门也积极筹措资金共计6500万元,加大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目前,我省近3000个乡镇、村、寺院建成了健身广场、健身站点,配备了健身器材,覆盖率达到65%以上,还有,1395套健身器材遍布城镇小区和广场,让大多数老百姓健身有场地。

  同时,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体育部门根据农牧民的喜好和需求,在安装健身路径等设施的同时,灵活把握、因地制宜,为一些长期开展射箭运动的村镇修建了射箭场,将农牧民健身工程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根据“十三五”规划,省体育局将争取在两年内实现全省4169个行政村、399个乡镇、480个社区以及所有寺院健身路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