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促发展·青海在行动】 西宁:布局新赛道 抢占制高点

17.02.2023  08:51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9%、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8倍、开展十大行动拉动消费36亿元……今年西宁两会期间,与经济有关的关键词让我们看到西宁市交出了一份经济发展的亮眼成绩单。立足建设产业“四地”,西宁市将做大做强做优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布局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加快构建具有西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谋划实施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项目

  走进西宁的各个园区,可以看到“高精尖”项目在西宁风生水起。过去一年,西宁市引进落地晶科、弗迪等15项强链补链项目,全市最大单体投资项目天合光能新能源产业园开工建设,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数量为近年之最。

  西宁市人大代表、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光喜说:“2022年是西宁发展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西宁市依然较好地完成全年发展目标,工业经济增速领跑全国省会城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谋划实施先进制造业、重大技术攻关等领域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干货很多,尤其对于产业的发展有着着重一笔。”刘光喜说,今后,他们将不断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利用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投资建设三氯氢项目,使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更加具有柔性。启动智慧工厂一期建设,实现企业智能化管理升级,与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探索电子化学品生产技术。

  “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谋划、设计、储备,充实‘万千百亿’项目库,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性、支撑性项目,力争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西宁市人大代表、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振满说,政府工作报告站位全局、目标明确,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西宁市发改委将坚决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周期闭环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量的增长和生活性服务业质的提升,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性作用,以产业促进社会投资,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

   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千方百计恢复扩大消费放在突出位置。

  过去一年,西宁市开展住宿餐饮复苏、批发零售恢复、消费市场回暖等十大行动,拉动消费36亿元。出台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等14条政策措施,进出口总额增长41.5%、占全省75.3%。

  成绩斐然,来之不易。西宁市政协委员、西宁市商务局局长陈晓萍说:“作为商务部门,我们在扩大内需促消费以及对外开放方面,今年还要下大力气,努力完成任务。在汽车、商贸、油品领域,我们会做一些专项的促消费活动。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三级物流建设以及电子商务进农村这方面,通过一些建设项目,努力提升农村的消费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我们要建设运营好西宁综保区的综合服务平台,包括跨境电商的服务平台,要下大力气去做;融合产业方面,让外贸企业结合西宁的光伏、锂电、特色化工产业融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方面,组织一些展会,让‘青’字好产品更好地走出省外,走出国门。”

  今年,西宁市将开展房地产巡展、汽车展销、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新一轮促消费行动,举办“双品网购节”、美食节等活动,推动重点领域消费全面复苏。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品牌,拓展文旅消费空间。改造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配送中心,升级乡镇商贸中心,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建设河湟文化创意产品集聚区,推动湟中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湟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谋划推动河岸经济带建设,布局完善休闲购物、主题餐饮、游乐体验等业态,推动园区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速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产业优势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报告中有关‘培育支柱产业’等关键词,对于传统的电解铝企业而言,意味着全新的发展机遇。”西宁市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陈有财说,依托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有利时机,企业围绕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已经建成青海省首条百万只铝轮毂生产线的基础上,引进第二条年产百万只铝轮毂生产线,找准关键点布局,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提升,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优势。今年,西宁市全面落实“四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单晶硅、高纯晶硅、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做大做精高性能碳纤维、新型动力电池、高效电池片等关键基础材料和零部件,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加速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