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农产品

22.10.2014  16:06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制裁与反制裁在升级,反制举措中,俄罗斯宣布禁止从美国和欧盟国家进口果蔬、肉类、乳制品等食品。西方媒体则发布了莫斯科超市空空的货架的新闻图片,作为回应,俄农业部公布俄罗斯本国生产农产品自给率。

  从数字看,俄罗斯的水果自给率41.5%、蔬菜81.2%、鱼类74.3%、猪肉81.9%等。其实除了这些副食品,俄罗斯还大量进口粮食。俄罗斯曾威胁说将限制从乌克兰进口粮食,但截至目前,涉及的暂停进口的还只限于大豆及葵花子等小品种作物。若拿小麦等主粮作为反制裁武器,恐怕自己也吃不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说,他并不认为制裁会推高俄罗斯国内的食品通胀,反而可能会促进俄罗斯国内粮食生产水平提高,“俄罗斯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但事实是,俄罗斯人均可耕地面积位居全球前列,但40%的食品供应依赖进口,这种情况自苏联时期即如是。

  集体农庄时期,依靠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富饶的土地和大机械生产,苏联的粮食不但能自给,还出口到国际市场。但上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联国力如日中天,粮食却出现了大减产。为了免受“冷战”对手的“要挟”,1972年苏联巧妙地秘密购入了美国近三成的小麦收成,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急升,小麦价格创下了芝加哥交易所有记录的125年来最高。1973年全球粮食价格曾因此上涨了一半。1975年,苏联的粮食生产再现大减产,是勃列日涅夫上台11年来的第七次粮食严重减产,也是苏联历史上进口粮食最多的一年。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的高通胀根本原因是海湾石油危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农业困境也是一个因素。军备竞赛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极大地向军工倾斜,农业机械要么年久失修,要么做工低劣,农场工人也大批迁徙到了城市。

  能源价格的坚挺支持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但能源的获利并没有转投到农产品生产。低效的行政体系和腐败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更不用说是利润更加微薄的农业。今年上半年有450亿美元逃离俄罗斯,这几乎是去年全年的数字,并且达到了俄罗斯4%的GDP。俄罗斯政府用石油收入营造一个福利社会的和谐景象,富豪们则将资产转移至海外,购买游艇、豪宅和球队。某种意义上,和世界上很多资源型经济体类似,俄罗斯也患上了“荷兰病”。上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一业繁荣百业凋零。

  金砖国家中,俄罗斯和巴西地广物博人口稀少,在农业生产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却都因为对初级产品的依赖而陷入困境。反而是资源匮乏的中国和印度,在这个全球经济再平衡时期率先复苏了。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实质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推动增长过渡到消费社会的平衡需求,减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这不仅表现在对铁矿石等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减速,还表现在处于高位的石油价格失去了进一步上行动力,甚或回落。那些本具有农业禀赋,却患上荷兰病的国家是否能重回一个均衡的工业结构?答案是肯定的,通过痛苦的福利制度改革,荷兰重新回归制造业强国。对俄罗斯,调整转型也将是漫长的过程。

  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除了日本和韩国等人口过度稠密之外,几乎都是农业大国和出口国,与俄罗斯同纬度的加拿大劳动力成本更高,农产品还大量出口。丢掉了乌克兰这个大粮仓,俄罗斯农产品自给并未丢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