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增计划:西宁市场主体大提升

30.04.2015  11:5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当时!

  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互联网+”特色工业体系、支持创客构建众创空间……

  新确定的市场主体发展方向和目标令人无限欣喜!

  4月29日,全市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暨招商引资工作大会召开,会上下发了《西宁市新一轮市场主体发展倍增计划(2015-2018年)》,计划明确,力争到2018年底,我市实现市场主体发展倍增目标中企业户数、新增就业人数、商标注册数、品牌培育数、专项资金投入和创业载体建设面积6大指标倍增;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2大指标突破;市场主体经济总量和市场主体固定资产投资2大指标提升。

   发展目标

  实现6大指标倍增

  ●到2018年底市场主体超15万户

  ●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4.5万人

  【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到2018年底,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达到154822户。其中全市企业户数达到40788户,实现倍增;个体工商户突破11万户,达到11058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3000户,达到3454户。

  【经济总量和投资快速提升】到2018年底,市场主体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达到13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6%,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80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1%。

  【就业人数倍增】到2018年底,市场主体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4.5万人。其中中小微企业新增就业人数超过6万人;个体工商户新增就业人数超过8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800人。

  【商标注册数倍增】到2018年底,市场主体商标注册量超过10600件。

  【品牌培育数倍增】到2018年底,市场主体驰名商标达到33件,著名商标达到100件。

  【专项资金投入倍增】到2018年底,市级及各区县财政资金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投入达到5亿元。

  【创业载体建设面积倍增】到2018年底,全市(含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创业载体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

   创出经济发展新局面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培育“互联网+”体系

   万众创新

  在《西宁市新一轮市场主体发展倍增计划(2015-2018年)》中,一些指标令人振奋,一幅立足新型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蓝图正致力描绘。通过这幅蓝图,我们看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坚定的决心来推动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激发百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200户以上:拥有农牧业龙头企业

  每年新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80户以上;力争到2018年末,全市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00家以上。围绕特色资源种养殖、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产业链构建,大力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和种养殖基地,不断建立完善农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养殖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催生和培育一批市场主体。

   连续六年:支持三县特色园区

  大力培育特色园区经济,从2015年起,连续六年支持三县发展适合县情、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积极规划建设和培育发展县域工业园、物流园、环保产业园、食品加工园、农业产业园、服务业集聚区等各类园区。

  围绕5大基地:建循环产业链

  围绕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构建完善产业链条,以链条的延伸和补链,培育一批新兴业态的发展。

  ▲原材料工业: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有色金属生产及压延加工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特色化工产业链和新型建材产业链等循环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链,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链、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农林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节能环保产业链,实施锂电产业扩能提升等工程,推进光伏产业基地建设。

  ▲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牧食品加工产业链、绒纺加工产业链和旅游商品文化产业链,不断提升藏毯之都品牌效应和特色民族传统手工业。

  “互联网+”:培育特色工业体系

  抢抓“互联网+”机遇,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工业”,鼓励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产品上增加网络软硬件模块,实现用户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等功能。

  ▲发展“云计算+工业”,鼓励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工业产品的互联互通,产生协同价值。

  ▲发展“物联网+工业”,鼓励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CPS),促进生产设备间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实施控制,加快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展“网络众包+工业”,鼓励支持企业搭建“创客式”平台,链接创客的创新能力与工业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研发创新需求发布和扩展创意来源。

  ▲发展“互联网商业模式+工业”,鼓励支持企业把工业产品接入互联网,并提供服务,实现“服务型制造”。

  构建一批:开放式众创空间

  鼓励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的发展,充分利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区、孵化基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鼓励发展以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为主的设计产业,发展“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发展。

   发展现状

  市场主体累计11万余家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45%

  ●民营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研究举措,制定政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有力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西宁市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2012-2015年)》实施三年以来,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一番。

  【市场主体三年增12817户】通过三年来的培育发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累计达11万余家,比2011年增加41060家,其中2014年新登记注册民营企业5962户,三年累计新增12817户,至2014年底达到20342户,是2011年的2.56倍;2014年新增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合作社17537户,占全省新增户数的45.7%,三年累计新增28243户,到2014年底达到89236户,占全省总数的42.3%。经测算,近三年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合作社的新增数相当于过去十年的增长总量。

  【民营经济实现重大突破】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484.7亿元,是2011年298.3亿元的1.62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38.7%提高到45%;全市民营企业缴纳税金96.4亿元,占全市税收的73.7%,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民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4年实现新增就业2.98万人,占全市新增就业比重达到94%。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累计从业人员达到了96.4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2.75%。

  【转型主要依靠创新】2014年全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大关,同比增长40.1%,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83.83%;专利授权量为495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9.52%,已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对全市产业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