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书写海东传奇

29.04.2016  10:25

  毋庸置疑,写作也是一种劳动,一种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特殊劳动,这种艰辛劳动和其他形式的劳动一样,都在为建设人类文明大厦添砖加瓦。

  近年来,一批扎根海东的作品在这片土地上勃勃而生,活跃在海东文坛的李成虎、周存云、李万华、雪归等人,以他们的开阔与严谨倾力书写……

  李成虎:对故乡一片赤诚

  在故乡精神栖居的家园,李成虎把对故乡深深的爱倾注在了多情的笔端,辛勤耕耘,从不疲倦。因而,他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得以实现,他热衷的事业正在一次次喷射出绚烂的火光。而今,那遗忘在田间的犁铧,就在他苦苦的耕耘里,磨砺出了青春的光华。

  李成虎系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副主席。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他,对故乡一片赤诚,著有多部作品集,包括小说集《精神栖居的家园》,散文集《遗忘在田间的犁铧》《时间缝隙里的碎笔》,长篇报告文学《嗨!化隆人》,散文随笔《化隆行旅》,随笔集《敞开着的窗户》,文集《小径年》,长篇小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评论集《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小说集《巴燕戎的故事》,诗集(合著)《诗意种上诗的庄稼》。

  周存云:为灵魂寻找栖居之所

  生于乐都区的周存云,于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青海湖》《飞天》《绿风》《绿洲》《散文》等省内外报刊,入选《建国50周年青海文学作品精选》《2003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等十余种选本,并有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已出版诗文集《无云的天空》《远峰上的雪》、散文集《高地星光》、诗集《风向》。曾荣获青海省第二届青年文学奖、青海省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青海省海东市作家协会主席。

  周存云是从黄水河畔走出来的诗人。如评论家石杰所言,“和中国众多来自乡村的作家一样,他也在小小年纪便萌生了对理想的憧憬,对生命的热望,渴望到外边闯荡一番。故乡的山峰和土地阻挡不住他青春的目光和躁动的脚步,于是,他自然而然地向远方出发了。”努力“为灵魂寻找栖居之所”。

  衣郎:进行有根的写作

  衣郎,本名吉敬德,土族,七十年代末生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衣郎曾参加全国中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研讨班、鲁迅文学院浙江青海作家班、中国文联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曾获得第二届青海文学奖,第五届青海青年文学奖,第七届青海省政府文艺奖。著有诗集《夜晚是我最后的家园》《蓝调的刀锋》。

  北大文学博士、著名评论家谭五昌先生在评论文章中说:“衣郎宿命般的成为土族人的诗歌代言人,其诗歌对生存状态和自然风物表现得形神俱备,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意向鲜明动人,情感的强度与思想的深度有机结合,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艺术才华”。青海师大教授刘晓林在评论文章中说:“他的写作是一种‘有根的写作’,他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思辨的诗人,也不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象掩盖贫弱体验的诗人,他是一个书写认真感觉经验的对普遍人生意义进行勘探的诗人。”

  武泰元:一个农民文学之梦

  农民作家武泰元生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陶家寨村。如今年逾70的他一生坎坷,3岁时父亲离家,16岁时母亲病逝,小学毕业后曾考入初级师范学校,后因残疾而辍学。

  武泰元从1982年开始写作,先后发表了《狗得娃》《磨洗人生》《荒谷》《旦箭索》等几十万字的作品。2004年,武泰元完成长篇小说《磨洗人生》,2010年,这部小说入选中国作协扶持重点作品。武泰元曾多次荣获省地县的奖励,1995年互助县政府授与“十佳模范”,2002年海东地区授与“自强模范”,2003年青海政府授与第四届“自强模范”。

  如今卧病在床的武泰元,仍然坚持着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用满腔赤诚与虔诚书写着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的文学理想与坚守。

  李永新:情浓最是吾乡与吾土

  《白草台文丛》是李永新继《彩虹记忆》《江山如此多娇》《河湟寻梦》等摄影诗歌作品后出版的一部四卷本作品集,包括《文穹视野》(随笔卷)、《白草心语》(诗歌卷)、《天命悟境》(古风卷)、《图说乡园》(散文卷),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个灵敏的主体,一个不寻常的感受者,努力承担理想性的东西,李永新用他的独特方式实践“作品和作者互相印证”,让这种实践体现出一种难得的感人的见证性力量。诚如评论家刘晓林所言,“李永新的出身、教养、阅历,无一不与河湟地区的山川土地根脉相连,这决定了他泥土般质朴、坚实、执着的气质和心寄乡土的情感方式,同时也决定他思考的方向与文字书写的旨趣。”

  李永新的书写,更以其多样式的表述,彰显着深深的家园情怀。除了对积淀深厚的河湟传统文化遗存与记忆的梳理和挖掘,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的探索,还以艺术的形式更自由率真地表述了乡土的赤子深情。

  李万华:不着修饰自成气场

  李万华,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2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海外版》《天涯》《红岩》《山花》《延河》《文学港》《青海湖》《读者》《青春》等省内外报刊杂志。2014年出版散文集《金色河谷》,获青海省第七届文艺奖,第二届青海文学奖。2015年出版《焰火息壤》一书。散文集《西风消息》将于2016年5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散文《三河间》现已完成第一部和第二部。

  正如李万华的鲁院同学曹洁所言,她“安静素宁,恬淡从容,从不骄矜傲慢,也不特立独行,清洁自守,内化灵魂,不着修饰,自成气场。”

  土乡是李万华的出生之地,也是她生长和工作的地方,她的笔触,却伸到了土乡以外的许多地方。和她沉稳、内敛的性情一样,她的文字不疾不徐,仿佛闲庭信步,却有别样的韵味。

  雪归:塑造卑微却坚韧的生命

  经历过下岗,在体制外打拼十多年的雪归,出生于平安区。雪归本名杨秀珍,系中国作协会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有百余万字作品见于省内外多家期刊,曾获得青海省政府文艺奖、青海省青年文学奖、全国电力文学大赛单篇作品一等奖、海东市首届河湟文艺奖金奖等。

  多年来,雪归借助文学的形式用自己的方式发声,写出了许多颇受好评的作品。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笔触,塑造了许多卑微却坚韧的生命,探讨了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转折变幻,彰显了女性作家的人文关怀。作品曾在多家文学期刊或以头条推出,或在新锐视线、短篇小说精选等栏目刊发。

  如果说,先前由作家出版社和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暗蚀》和《无脚鸟》两本小说集是雪归近20年坚持不懈的结果,那么近期出版的《云端或泥淖》应该是她一直在路上的最好佐证。

  李卓玛:绘就土族史诗长卷

  80后土族女作家李卓玛系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是青海省作协会员。李卓玛22岁参加工作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1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泪做的仙人掌》;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卧底警花》,2015年3月出版长篇小说《吐谷浑王国》第一部、第二部;2016年3月出版长篇小说《瓦蓝青稞》。与此同时,在《青海湖》《雪莲》《中国土族》等刊物发表多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类作品。

  李卓玛的《吐谷浑王国》依据不多的史料,凭借极大的热情,通过合乎逻辑的想象,完成了一次对吐谷浑历史的深度回访,绘就了一幅生动斑斓的史诗长卷。《吐谷浑王国》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土族历史和土族文学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