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特色产业为藏区跨越发展扬帆

12.05.2016  09:42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对于我省藏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尤其,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这为我省藏区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省是除西藏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6个在青海,藏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不言而喻,只有藏区发展了,青海才能真正发展;只有藏区实现小康,青海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省藏区基本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藏区的使命和责任,这就意味着藏区要舍弃GDP来换取绿色GDP,那么用什么来支撑我省藏区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无疑,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生态畜牧业——等不起、拖不起、慢不起

  畜牧业是我省藏区的支柱产业和母体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是,我省藏区恰恰又地处“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畜牧业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加之藏区人口不断增长、牲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天然草场超载牲畜50%以上,致使全省牧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牧业产出率锐减,牧民增收速度趋缓,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在如此艰难的基础和背景下,决定了藏区畜牧业发展道路就是草地生态畜牧业和饲草料产业。

  我省藏区草地生态畜牧业从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入手,优化重组牲畜、草场等资源要素,实行统一放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要求下,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突飞猛进。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达11.5万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的63%,牧户入社率达72.5%,牲畜整合率达67.8%,草场整合率达66.9%。并成功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适合不同地区的建设模式。

  地处长江源头第一县的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2014年成了股份制模式的同卡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这是治多县惟一一个整合率达到100%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村278户牧民全部加入合作社,整合草场5.2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近3.3万公顷,整合牛307头、羊2000只。经过两年发展,如今合作社牲畜总数量达到了1.3万头(只),给合作社放牧的东坝,今年七月份就能分到2万元的分红。

  一头牦牛一年需要5.3公顷的天然草场草量,一只羊一年能吃掉1.3公顷草场,种植0.14公顷芫根可以保证一头牦牛一年的口粮。这就是饲草料产业对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后备保障作用。这也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探索出的集种植、加工、储备、销售为一体的饲草料(芫根)加工基地,加工基地是去年底建成投产的,是玉树州首个比较完善的饲草料加工基地,也是我省青南最大的饲草料加工基地,其中种植的芫根基地是西北最大的芫根基地。

  还有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有天然草场53.3万公顷,人工草地近2万公顷,另有2.6万公顷耕地以种植青稞和油料为主,饲草资源是全县惟一的优势资源。贵南县就立足资源优势,建人工草地1.9万公顷,产量达1.6亿公斤,每年种植燕麦4266公顷以上,建成草产业示范园区1个,并建成一条年产2万吨的草产品生产线,开发出5个系列草产品,饲草储备能力达7000吨,成为青南牧区最大的防灾抗灾基地。

  藏区产业扶贫——把牧民群众的利益挺在最前面

  我省藏区大部分地区地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也相对聚集在藏区,那么如何才能让我省藏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答案就是围绕本地优势资源,加快打造特色产业扶贫。

  近日,记者走进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区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员工尼玛卓玛正专心致志地用激光裁布机裁剪布料,裁好的布料立刻分发给了缝纫车间的员工。

  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是玉树市首个省级扶贫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内还有诺布岭藏族服饰加工厂、安冲康巴松宝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中心、安冲白旺藏式精品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园区由结古镇红卫、扎西大同、解放、团结、民主5个贫困村共同组建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产业园区每年的租赁费为700万元,而这700万元归5个村的952户群众共同所有。此外,产业园区还提供了劳动力岗位700多个。

  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区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发展民族服饰加工业,积极培育旅游业及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等增收产业,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及生态旅游,起到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还有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省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区,是集贫困农牧民就业技能实训基地、农牧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展示中心、年产4000吨畜产品深加工、青藏高原牦牛奶酒生产、民族文化演艺中心建设和藏式餐饮中心为一体的扶贫产业示范园。在产业园区从事掐丝唐卡制作的贫困户多旦加说:“在园区内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加上扶贫入股分红,真没有想到能在自己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我们牧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祁连县高原生态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扶贫产业园、海晏县生态畜牧业扶贫产业示范园、玛沁县畜产品精深加工扶贫产业示范园……如今,我省藏区按照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带牧户思路建立的扶贫产业园区,正在把更多的民生福祉延伸到牧民群众的身边,党的惠民政策浇灌着牧民们的心田。

  特色文化旅游业——优势正在凸显发展渐至佳境

  对于我省藏区来说,生态是不可触碰的红线,那么藏区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了发展的最大资本。

  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上下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撒日五个自然村中,包含唐卡、壁画、堆绣、泥塑、木雕、石雕、面塑、油塑、砖雕、藏戏的十个艺术门类,“热贡艺术”已形成家家作画、人人从艺的“一村一品”,而整个同仁从事热贡艺术的从业者将近近万人之多,拥有各类热贡文化企业90多家,热贡艺术已植根于深厚的群众沃土。

  同样,地处我省南大门的囊谦县,也是我省藏区文化旅游大县,尕尔寺、达那寺、藏黑陶、红陶、藏纸......尤其藏黑陶艺术已经是玉树地区藏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藏黑陶镶银莲花壶不仅被省博物馆收藏,最远已经销售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囊谦县成立的囊谦藏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年销售产品100多种、2000余件,年销售额达60多万元,纯利润10万元,带动就业上百人,对三江源转产牧民后续产业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把全省90%的国土和资源划定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区。2015年我省规划的一条跨越地理、物理,甚至是人们心理的生态红线,明确规定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注定必须把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带动藏区经济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把“待在深闺”的特色文化旅游业推出去、走上去。

  世界屋脊的地理区位,大江大河、神山圣水神奇神秘的自然景观资源,绵延数千年的藏文化传承,造就的藏区多元旅游资源与多元文化资源交织叠加的鲜明特点,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不断融合发展藏区特色文化旅游业正舒展开双翼、扶摇直上,成为带动藏区特色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