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内涵更丰富功能更多元

28.11.2017  08:23

  青海新闻网讯 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我省全民健身的广泛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健康健身意识,全民健身覆盖人群广,主动性、渗透性、感染性强,效果快,持续时间长,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在强筋骨、添智慧、保生态、促团结等方面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

   塑造意志品质弘扬正能量

  作为足球特色学校,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的足球开展得十分火热,每年举办两届校园足球联赛,班班有球队,个个是球员。“足球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更让我结交到了能够一起战斗的队友。”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的学生旦增说,勇往直前不服输是加入学校足球队之后最宝贵的收获。

  “足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项目,需要参与者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需要密切配合,团队精神无比重要。此外,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要吃苦耐劳、敢打敢拼,因此,坚定勇敢的意志品格不可或缺。无论刮风下雨,拼搏片刻不止;在竞技中学习,在学习中建立友谊。”这是学生在比赛中的口号,也是学校的足球宗旨,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校长伊羊说,可以说在足球精神里,学校素质教育内涵中的集体主义、勤奋拼搏、热爱学习、尊敬师长、遵守纪律、严守规则等都有生动的体现。

  体育不但为国争光、为国增利,更是为民谋福,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参与运动中塑造健全人格,学会团结协作、公平诚信等品质,这种影响将伴随终生。而体育文化所带来的感染力、凝聚力,更是独具价值。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容易引发亚健康、慢性病,仅靠医疗手段既无生活质量,又带来经济负担。通过持续锻炼,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通往主动健康的捷径。粗略估算,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医疗中减少7元至8元钱。

  健康的身心决定着幸福指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今年10月,我省发布《青海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行动计划》,紧扣“大健康”理念,将为体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运动健身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据统计,我省全年各类体育活动达4万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196万,组织各类体育培训1万余人次。目前,青海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2平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扩大到1.8平方米,很多地方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让更多人享受到体育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健身器材“遍地开花”,将体育作为民生工程,向广大农村倾斜,让群众共享体育红利。截至目前,青海省所有乡镇、村、社区配置了体育健身器械,实现了乡镇、村、社区、寺院健身工程基本覆盖,五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据了解,农牧民健身工程作为青海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省体育局党组高度重视。今年,农牧民健身工程实施项目共计2574个,投入资金1.18亿元,为群众带来实惠、便捷和快乐。

   释放内在潜力助力产业融合

  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在我省,每一个喜爱运动的普通群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比赛和运动的平台。近年来,省体育局积极搭建以重大国际品牌赛事为龙头、国家级品牌赛事为主干、省级单项赛事为一体,群众积极参与的赛事平台,形成了上百项省级品牌赛事为一体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民间体育赛事的燎原之火已经燃到了各级乡镇。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190万,体育消费人群数量增长,冰雪运动、户外徒步、自行车骑行等新兴体育消费点发展迅速。

  目前,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作为主体元素和载体平台,多方位、立体化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体育本身的“活”性得到了充分释放,探索发展出良性循环的路子,催生了一批新业态。

  省体育局局长张宁说,省体育局正在力争逐步形成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同时,围绕“全体育”立足“全产业”,以全域体育为方向,深入挖掘体育休闲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多渠道增强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继续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商贸、金融等跨界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互惠共赢,进一步探索和开拓具有青海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