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大学功能的再认识

29.12.2016  20:08


来源:光明教育

    2016年11月9日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给美国社会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史无前例,反对者的抗议游行以及因种族性别问题引起的冲突使人们对美国未来发展和国际秩序的走向忧心忡忡。就在大选结束之后的第二天,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赖夫向世界所有麻省理工学院成员发表公开信,对大选之后人们的迷茫和痛苦给予劝慰。无独有偶,在大选一周之后,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同样向哈佛大学成员发出信件,对大选引起的紧张情绪进行纾解。这两封信件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话题的应景性,而且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全球化时代大学的功能。

  虽然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中国古代,都出现了具有教育机构性质的学园或书院,但是现代意义的大学历史不到千年。对现代大学功能的讨论始于1088年在意大利建立的世界近代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后来经由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和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目前,人们主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方面来认识大学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成为衡量和评估一所大学成就的标准,左右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方针。不过,拉斐尔?赖夫和德鲁·福斯特两人的公开信让我们意识到,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除上述三大功能之外,还应该具有融通多元文化和引领时代精神的功能。

  拉斐尔?赖夫和德鲁?福斯特两人的公开信都强调了尊重他人、抵制狭隘思想的重要性,凸显了全球化时代大学消解文化冲突、促进不同文化形态对话合作的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就提出,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将随着冷战的结束淡出历史舞台,文化之间的冲突成为影响世界秩序稳定的主要因素。亨廷顿的预言有其偏颇之处,因为9·11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国际政局变化表明,冷战思维深植于美国内政外交,仍然是影响国际稳定的一个重要缘由。不过,讨论亨廷顿观点的价值在于他提醒我们无法忽视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后,不同文化之间日益明显的抵牾与摩擦。

  毫无疑问,没有哪一个空间比大学校园对各种新的文化思潮和理论观念更敏感。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群生活在同一个校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同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碰撞在所难免。拉斐尔?赖夫和德鲁?福斯特都从包容差异和理解他性的大学学术精神出发,倡导个体实现与价值追求并行不悖。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大学的重要作用在于给不同思想进行辩论与交锋提供了舞台,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遇中进行自我反思,致力于在异质文化中寻求对话的交叉点。大学是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争香斗艳的乐园,同时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花园。根植于人类智慧的沃土,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使多元文化在大学中坦诚交流成为可能。

  就拉斐尔?赖夫和德鲁?福斯特两人发表公开信这件事本身具有的意义而言,表征了大学干预现实、引领时代的功能。两人发表公开信这件事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是由于现在很少有大学校长针对社会重大社会事件向公众表态和阐明立场。其实,大学干预现实、引领时代的功能是一个被抑制和淡忘的功能,因为早在20世纪初时,中国大学在这方面就有不俗的表现。可是,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从象牙塔式的自我品鉴走向了商品经济时代大学对大众社会的依附,大学的媚俗化成为全球化时代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人文学科及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在大学受到轻视有关。科技理性的迅猛发展以及消费时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以功利化、世俗化为特征的小时代精神侵蚀着大学文化。拉斐尔?赖夫和德鲁?福斯特两人发表公开信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大学引导社会风气和培育生命理想的使命感。即使身为以理工学院的校长,拉斐尔?赖夫在信中呼唤了人类理应拥有的“同情、谦逊、正直、尊重以及善良”等人文品质,而德鲁?福斯特则告诫我们“支持我们社区中那些脆弱或受到攻击的人们”的重要性。他们都意识到,大学是一个缝合创伤、反思现实、着眼未来的公共机构,需要承担起重建人类深层价值的责任。

  我们无法断定大众能否达成共识,把融通多元文化和引领时代精神视为大学在全球化时代需要前景化的功能,两位大学校长发表的公开信也许会被潮水般的信息湮没。但即使聆听历史过客留下的足音,也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的丰富性。对于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无论是两封公开信的内容,还是两位校长发表公开信的行动,都具有值得深思的社会意义。

  (作者朱荣华系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校聘教授)